返回列表 发帖

中国淡水原生鱼简介

1中华鲟 鲟科
Acipenser sinensis Gray
(鳇鱼、腊子)
  头背部骨板光滑。背鳍前骨板一般为1214。幼体骨板之间的皮肤光滑,成体较粗糙。头部皮肤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一陷器。鳃耙1428
  为洄游性鱼类,栖息于大江河及近海底层。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底为砾石的江段繁殖,产卵期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卵为粘性。一般成熟雄鱼重80市斤以上,雌鱼重240市斤以上。亲鲟在生殖期间基本停食,幼鲟主食各类底栖动物,成鱼食昆虫幼虫、硅藻及腐殖质。
  为生长迅速的大型鱼类,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谚语,腊子即指中华鲟。鱼卵可加工成鱼子酱,是一种佳肴;鳔和脊索可制作鱼胶[size=+0],[size=+0]分布于朝鲜半岛西海岸以南的沿海地区和各大江河,以长江出产较多。




2长江鲟 鲟科
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
鲟鱼、沙腊子
  各行骨板问的皮肤遍布颗粒状细小突起,极为粗糙,头背面在幼体具有明显的小刺。背鳍前有1012块骨板。鳃耙3354
  为淡水定居性鱼类,栖息于长江上游水流较急、石质河底的十流中。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达到性成熟的个体,雌鱼体重为20市斤左右,雄鱼体重10市斤上下。鱼卵可加上成鱼子酱,鳔和脊索能制作鱼胶。分布于长江上游。可在上游建立人工孵育场培养幼鱼放流,并可作为大型水库的放养对象。




3白鲟 白鲟科
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
(象鱼、鲟钻子)
  头部特长,占体长的1/3,小个体约占体长的1/2,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一陷器。吻延长,呈剑状,其腹面具短须1对。眼甚小。口大,下位,弧形,上下颌均具细齿。鳃孔大。鳃膜后缘尖。体表光滑无鳞。
  栖息于江河中下层,有时进入大型湖泊。健游,性凶猛,主食鱼类,也食虾、蟹等。春季在长江上游产卵。是著名的珍稀鱼类,为我国所独有,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生长迅速,个体特大,“千斤腊子,万斤象”之“象”即指白鲟。曾记录过体长达7米者。分布于长江、钱塘江。




4鲥 鲱科
Hilsa reevesii (richardson)
(三黎鱼、三来)
  体侧扁,腹缘有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口大,端位,上颌正中有一缺刻。鳞片大而薄,无侧线。
  洄游性鱼类,生长于海中,每年4~6月溯河行生殖徊游,6~7月产卵,卵浮性。产卵后亲鱼即降河归海,幼鱼进入支流或湖泊中肥育,以浮游生物为食。9~10月人海。
  个体较大,肉细脂厚,为鱼中上品,久享盛名。产于长江以南各人河流。




5短颌[鱼齐] [鱼是]科
Coilia brachygnathus Kreyenberg et Pappenheim
(毛花鱼)
体形长而侧扁。上颌骨后伸不超过鳃盖后缘。无侧线。纵列鳞68~77。胸腹部具棱鳞。胸结上部有6根游离的丝状鳍条。臀鳍基部极长,与尾鳍相连。
为纯淡水生活的种类,栖息于江河中下游和湖泊中。食水生无脊椎动物。生殖季节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肉味鲜美,为群众喜食的鱼类之一。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提示: 游客身份不能浏览全部内容,请注册一个帐号,并以此登录后继续浏览!

 

相关主题:

中国淡水原生鱼大全

中国原生~淡水水母

500Gb移动硬盘

非常之提心吊胆的进鱼经历——本次进鱼情况

中国海水鱼网申请友情链接

1

评分人数

6刀[鱼齐] [鱼是]科
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
(刀鱼、毛花鱼)
体极扁薄。上颌骨后伸至胸鳍基部。无侧线,纵列鳞74~83。胸腹部具棱鳞。胸鳍前6根鳍条游离呈丝状。臀鳍基部极长,与尾鳍基相连。
为洄游性鱼类,春、夏季由海进入江河行生殖洄游。在干支流或湖泊的缓流区产卵。卵粒具油球,受精后漂浮于水体上层孵化发育。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肥育至秋后或翌年人海。成鱼食小鱼虾。小型鱼类,但在同属中其个体最大,大者长达40厘米。重280克。为长江下游地区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水体。
 




7银鱼 银鱼科
Heemisalanx prognathus Regan
(面条鱼、面鱼)
体细长,为体高的11倍左右。下颌缝合处有肉质垂。舌上无齿。胸鳍条8~9。体透明。
洄游性鱼类,3~4月从海中洄游到江河口咸淡水中产卵。亲鱼产卵后死亡。生活在水体上层。个体虽小,但在生殖洄游期间数量较大,形成鱼汛。味颇鲜美,深受群众喜爱。分布于东海、黄海及江河口咸淡水区域。





8大银鱼 银鱼科
Protosalanx hyalocranius (Abbott)
体细长。头部上下扁平。吻尖,略呈三角形。具有舌齿。背鳍起点至尾鳍基部的距离大十至胸鳍基部。体透明。
在海水淡水中都有,一般活动于水体。上层,在江河、湖泊宽阔的水面中产卵,生殖季节为1~3月。个体小,常见个体体长为150毫米左右。主食小虾、小鱼。分布于我国沿海和江河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中。
 





9太湖短吻银鱼 银鱼科
Neosalanx tangkehkeii taihuensis Chen
(小银鱼)
体细长。头部扁平。吻钝,呈弧形。无舌齿。背鳍起点距尾鳍基部小于至胸鳍基部的距离。体透明。
纯淡水种类,生活在水体中上层。以浮游动物为食。繁殖期3~7月,在湖边[wiki]水草[/wiki]丛生地区产卵。个体小,繁殖力强,数量较大。味鲜美,经加工鲜冻,或晒成鱼干畅销国内外。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




10鳗鲡 鳗鲡科
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白鳝、鳗)
体长,圆筒形,尾部稍侧扁。上下颌具细齿。鳞甚小,隐埋于皮下。背、臀鳍低,基部长,后端均与尾鳍相连。胸鳍小,圆形。腹鳍缺失。体无斑点。
降河性洄游鱼类。海中产卵。仔鱼为透明的叶鳗,春季,当仔鱼发育成幼鳗时,成群游人江河,在于支流或湖泊中肥育,成熟后降河泅游至海中繁殖,以食小负、蟹、虾和水生昆虫为主。一般夜间活动。生长迅速,肉质细嫩多脂、营养丰富。现已进行人工养殖。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各河流。

TOP

11胭脂鱼 胭脂鱼科
MyxocyprinuS asiaticus (Bleeker)
(黄排、火烧鳊)
体形随生长而变化,幼时体高,成年体长。唇厚,上下唇均具**状突起。下咽齿一行,数多,呈梳状。背鳍条多,延全臀鳍的后上方,成熟雄鱼的臀鳍及尾鳍具珠星。体色也随生长而变化,幼鱼体侧有3条黑褐色横斑,稍大则体色灰褐并渲染有红紫色的彩晕;成鱼体色粉红或略带青紫色,从吻端于尾鳍基有1条猩红色的宽条。
栖息于水体中、下层。主要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有机碎屑。3~4月在江河上游急流石滩产卵。多栖息于上游,幼鱼和未成熟个体也见于江河中下游及湖泊中。
个体大,生长较快,可长至60市斤以上,是大型经济鱼类。同时也是胭脂鱼科分布在亚洲大陆的唯一的种,具重要的学术价值,应重视资源保护。分布于长江及闽江水系。




12中华沙鳅 鳅科
Botia (Sinibotia) superciliaris Gunther
(钢鳅)
吻长而尖。须3对。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分叉,未端超过眼后缘。颊部无鳞。腹鳍未端不达肛门。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尾柄较低。
小型鱼类。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13花斑副沙鳅 鳅科
Parabotia fasciata Dabry
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口角须较长。眼下刺分叉,未端达眼球中部。颊部被细鳞。腹鳍末端距肛门甚远。肛门位于腹鳍基至臀鳍起点之间的前3/5处。
栖息于砂石底质的江河底层。食水生昆虫和藻类。个体小。广布于北起黑龙江南至珠江的各江河。




 14武昌副沙鳅 鳅科
Parabotia banarescui (Nalbant)
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口角须短。眼下刺分叉。颊部被细鳞。腹鳍未端后伸到达或超过肛门。肛门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中点之前。
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湖底层。分布于长江中游。




15漓江副沙鳅 鳅科
Parabotia lijiangensis Chen
吻长与眼后头长相等。眼径等于或小于眼间距。眼下刺分叉,未端达到或稍超过眼中央。颐部无突起。须3对;口角须长度稍短于眼径。颊部具鳞。腹鳍未端达到肛门。尾柄较高。
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河底层。分布于漓江和湘江上游。

TOP

16长薄鳅 鳅科
Leptobotia elongata (Bleeker)
(花鱼、花斑鳅)
体长,侧扁。头长而尖。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眼很小。眼下刺不分叉。体侧具5~8条垂直带纹或不规则斑纹。
生活于江河底层,性凶猛,主食小鱼。是鳅科鱼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最大可长至5~6市斤,具有捕捞价值。分布于长江上游。




17紫薄鳅 鳅科
Leptobotia taeniaps (Sauvage)
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眼很小,眼间距与眼径之比大于2.5倍。眼下刺不分叉。体侧具蠕虫形花纹。
个体小,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18 红唇薄鳅 鳅科
Leptobotia rubrilaris (Dabry)
颐下有1对钮状突起。须3对。眼下刺不分叉。腹鳍未端超过肛们,体色变化较大,全身具不规则的斑块,或仅背部具斑纹,或全身无斑纹而呈褐色。
栖息在江河底层。个体不大。为长江上游干、支流的常见鱼类。




19衡阳薄鳅 鳅科
Leptobotia hengyangensis Huang et Zhang
(花泥鳅)
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背鳍起点约位于吻端至最后一个鳞片问的中点。背部自吻端至尾柄未端具7~8个大黑斑。肛门位于腹鳍至臀鳍问的中点,腹鳍未端超过肛门。
底层小型鱼类,数量少。分布于湘江上游。




21中华花鳅 鳅科
Cobitis sinensis Sauvage et Dabfy
(花泥鳅)
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尾柄较短,尾鳍稍圆或平截。体侧沿纵轴有10~15个斑块,尾鳍基上侧具一黑斑。
小型底栖鱼类,生活于江河水流缓慢处。以食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及藻类为主。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江河。

TOP

22大斑花鳅 鳅科
Cobitis macrostigma Dabry
(花泥鳅)
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尾柄较长,尾鳍后缘平截或稍圆。体侧沿纵轴有6~9个较大的略呈方形的斑块,尾鳍基具一黑斑。
底栖鱼类。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浅水区。个体小,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23泥鳅 鳅科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鳅)
须5对,最长口须后伸到达或稍超过眼后缘。无眼下刺。鳞小,埋于皮下。尾柄。上皮褶棱低,与尾鳍相连。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尾鳍圆形。肛门靠近臀鳍。
小型底层鱼类。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当水缺[wiki]氧[/wiki]时,可进行肠呼吸,而在水体干涸后,又可钻人泥中潜伏。以各类小型动植物为食。分批产卵,繁殖期主要在5~6月。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孵化。最大个体可长达300毫米,肉质优良,为出口水产品之一。
广泛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




24大鳞副泥鳅 鳅科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auvage)
(泥鳅)
体形酷似泥鳅。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鳞片较泥鳅体鳞为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肛门近臀鳍起点。
生活习性与泥鳅相似。数量较少。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中。




25马口鱼 鲤科
Opsariichthys uncirostris bidens Gunther
(桃花鱼、山[鱼感])
口大,下颌前端有一突起,两侧各有一凹陷,与上颌的凹凸处相嵌合。雄鱼的头部,胸鳍及臀鳍上均具有珠星,臀鳍第1~4根分枝鳍条特别延长;体色较为鲜艳。
栖息于山涧溪流,尤以水流较急的浅滩和砂砾底的小溪为多见。生殖期在3~6月。是一种小型凶猛鱼类。以小鱼和水生昆虫为食。
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

TOP

26 宽鳍[鱼鼠] 鲤科
Zacco platpus (Schlegel)
(桃花鱼、七色鱼)
口略大,上下颌两侧无缺刻。下咽齿3行或2行。侧线鳞41~49枚。生殖季节雄鱼臀鳍第1~4根分枝鳍条延长达尾鳍基部,头部和臀鳍上均出现珠星。体色鲜艳。
与马口鱼生活习性相仿,杂食,但主食无脊椎动物和小鱼。生殖期在4~6月,急流中产卵。个体小。
分布广,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水系都有。





27 中华[鱼旁][鱼皮] 鲤科
Rhodeus sinensis Gunther
([鱼旁][鱼皮])
体侧扁,头小。口角无须。下咽齿1行,齿面平滑。侧线不完全,仅前面的3~7片鳞:上具侧线孔。生殖季节雄鱼色彩异常鲜艳,吻部及眼眶周缘具珠星。雌鱼具长的产卵管。个体小,最大体长80毫米。繁殖期为5月。卵产于蚌的鳃瓣中。食藻类。
分布于黄河、长江等水系。





28高体[鱼旁][鱼皮] 鲤科
Rhodeus ocellatus (Kner)
(火片子)
体扁薄,呈卵圆形。口角无须。下咽齿l行,齿面平滑。侧线不完全,仅在前面4~6片鳞上具有侧线孔。
个体小,最大者体长90毫米。繁殖期在4月底5月初,产卵于蚌类的鳃瓣中。常见于湖泊、池塘以及河湾水流缓慢的浅水区。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





29彩石[鱼时] 鲤科
Pseudoperilampus lighti Wu
体高,扁薄,卵圆形。口角无须。下咽齿1行,齿面具锯纹。侧线不完全,仅在前面3~6枚鳞片上具侧线孔。生殖期雄鱼的吻部具珠星,色泽鲜艳。
栖息于水流缓慢、水草丰盛的环境内。以水生植物、浮游生物为食。5月产卵。卵长圆形,产于蚌的鳃瓣中。个体小,最大不超过60毫米。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30大鳍刺[鱼旁][鱼皮] 鲤科
Acanthorhodeus macropterus Bleeker
(猪耳[鱼旁][鱼皮])
体扁薄,卵圆形。具短须一对,下咽齿1行,齿面具锯纹。侧线完全。背、臀鳍均具硬刺。
小型鱼类,但在[鱼旁][鱼皮]鱼类中属最大的一种,大者体长130毫米。在静水或缓流、水草丛生的环境栖息。杂食性。生殖期4~6月。产卵于蚌类的鳃瓣中(见右上图)。
分布广泛,在浅水湖泊内数量较多。

TOP

31寡鳞刺[鱼旁][鱼皮] 鲤科
Acanthorhodeus hypsefonotus Bleeker
体扁薄,极高,几近圆形。无须。下咽齿1行,齿面有锯纹。侧线完全,侧线鳞31~33。背、臀鳍具硬刺。生殖时期雄鱼吻部有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
为生活于江湖中的一种小型鱼类,一般常见体长为50~70毫米。分布于长江水系。





32越南刺[鱼旁][鱼皮] 鲤科
Acanthorhodeus tonkinensis Vaillant
体较高,扁薄,呈椭圆形。须1对,长度小于眼径。下咽齿1行,齿面有锯纹。侧线完全。背、臀鳍具硬刺。生殖期间雄鱼吻部有珠星,雌鱼具产卵管。
常栖息于湖泊及河流的浅水区。个体小,常见体长为60~100毫米。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体。





33多鳞刺[鱼旁][鱼皮] 鲤科
Acanthorhodeus polylepis Woo
体较长,扁薄。须1对,长度小于眼径之半。下咽齿(行,齿面具锯纹。侧线完全,侧线鳞38~39。背、臀鳍具硬刺。生殖季节雄鱼吻部有白色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
栖息于溪流缓水区,以藻类为食。为小型鱼类。体长130毫米以下。分布于浙江、湖南等地?





34峨嵋刺[鱼旁][鱼皮] 鲤科
Acanthorhodeus omeiensis Shih et Tchang
体扁薄,呈椭圆形。口须1对,长度大于眼径。下咽齿1行,齿面有锯纹。侧线完全,背、臀鳍具硬刺。生殖期间雄鱼的吻部出现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
常生活于山涧溪流的缓水区。个体小,体长不超过90毫米。分布于四川岷江水系。





35兴凯刺[鱼旁][鱼皮] 鲤科
Acanthorhodeus chankaensis (Dybowsky)
体扁薄,呈椭圆形。无须。下咽齿1行,齿面有锯纹。侧线完全。背、臀站有硬刺。
生活于“江湖浅水区。主食藻类和植物碎屑。生殖期在4~5月,雄鱼吻部具珠星,雌鱼产卵于蚌类的鳃瓣中。卵粒大,椭圆形。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TOP

37 花[鱼骨] 鲤科
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
(麻鲤、吉花鱼)
头长小于体高。吻长小于活等于眼后头长。下唇两侧叶狭窄,颐部中央有一小三角形突起,须1对。体侧有7~11块大黑斑。
为江湖中常见的中、下层鱼类。以水生昆虫的幼虫为主要食物,也食软体动物和小鱼。生殖季节在4~5月,分批产卵。卵粘性,附着于水草上发育。最大个体达4市斤左右。
分布广,全国各个要水系都有分布。





38 长吻[鱼骨] 鲤科
Hemibarbus longirostris (Regan)
头长远超过体高。吻细长,尖而突出;下唇两侧叶狭,颐部正中有三角形小突起。须1对。背鳍刺较弱。生活在水体中、下层的小型鱼类,栖息于底质为砂砾的流水中。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为食。产卵期在5~6月。
分布于东北、浙江各水系及广东的北江水系。





39似刺鳊[鱼句] 鲤科
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 Bleeker
(金鳍鲤、罗红)
头后背部明显隆起,背鳍位于体的前半部。头长小于体高。吻长小于眼后头长。须1对。背鳍具有粗壮而光滑的硬刺,长度大于头长。
生活在江湖中、下层。主食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5~6月产卵。中型鱼类,个体不大,最大达1.5市斤。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





40似[鱼骨] 鲤科
Belligobio nummlfer (Boulenger)
外形和口的构造与长吻鳃极相似,主要区别点为背鳍无硬刺。雄鱼臀鳍延长。未端可达到或超过尾鳍基部。
小型鱼类,常见个体体长约120毫米。分布于长江水系。

TOP

41麦穗鱼 鲤科
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et Schlegel)
([wiki]罗汉[/wiki]鱼、麻嫩子)
头尖,略平扁。日上位。无须。背鳍无硬刺。生殖时期雄鱼体色深黑,吻部、颊部出现珠星。
为江河、湖泊、池塘等水体中常见的小型鱼类。生活在浅水区。杂食,主食浮游动物。产卵期4~6月。卵椭圆形,具粘叶.成串地粘附于石片、蚌壳等物体上,孵化期雄鱼有守扩的习性。





42长麦穗鱼 鲤科
Pseudorasbora elongata Wu
头部细长,头高几与头宽相等。吻端尖细,平扁。口上位,无须。背鳍无硬刺。体侧具有1条较宽的黑色纵纹。
为一种种稀有的小型鱼类。分布于漓江、富春江等水系。





43华[鱼泉] 鲤科
Sarcocheilichthys sinensis sinensis Bleeker
(花石鲫、山鲤子)
体粗短,口小,呈马蹄形。下颌前缘具发达的角质。须l对,细小。侧线鳞40~41。体侧有4条垂直的宽黑斑。生殖季节雄鱼头部出现珠星,体色浓黑。雌鱼具短的产卵管。
为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鱼类,最大体长不到200毫米。多栖息于水体中下层。食底栖无脊椎动物、着生藻类及植物碎屑。4~5月间产卵。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44小[鱼泉] 鲤科
Sarcocheilichys parvus Nichols
口小,下位,呈马蹄形。下颌有角质边缘。下唇限于口角。具短须。侧线鳞35~36。体侧有一黑色纵纹。生殖手节雄鱼吻部具珠星,雌色产卵管稍延长。
中下层鱼类,喜生活在水质清澈的石底山溪和小河中。雌鱼体长50毫米达性成熟。
繁殖季节约在4月。为鲸类中最小的一种。
分布大长江以南各水系。





45 江西[鱼泉] 鲤科
Sarcocheilichthys kiangsiensis Nicho1s
(五色鱼、火烧鱼)
体较长,口下位,呈马蹄形。下颌角质较发达。具短须1对。胸、腹部鳞片显著变小或隐埋皮下。侧线鳞42~44。体侧具不规则黑斑。生殖季节雄鱼体色鲜艳,头部出现珠星,雌鱼延伸出产卵管。
个体不入,一般常见体长为80~150毫米。分布于长江以内各水系。

TOP

46川西黑鳍[鱼泉] 鲤科
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 davidi (Sauvage)
头长小于体高。口小,弧形,亚下位。下唇侧叶前伸不达下颌前缘。下颌具角质边缘。无须。侧线鳞38~39。背鳍起点至吻端与个尾蛤基的距离相等。肛门位置近臀鳍。在生殖期间雄鱼吻部出现珠星,体色鲜艳。
小型鱼类,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下游。





47黑鳍[鱼泉] 鲤科
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 nigripinnis(Gunther)
(花腰、花玉穗)
口小,弧形。下颌角质层薄。下唇侧叶前伸几达下颌前缘,无须。侧线鳞38~40。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部为近。肛门位于腹鳍与臀鳍之间。生殖期间雄鱼体色鲜艳,雌色产卵管延长。
为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鱼类。分布十黄河以南各水系。




48短须颌须[鱼句] 鲤科
Gnathopogon imberbis(Sauvage et Dabry)
吻钝圆。口端位。唇细狭。眼径小于吻长。须一对,极短。侧线鳞39~40。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相等。肛门紧靠臀鳍起点,尾柄粗短。
小型鱼类,多生活于山涧溪流。分布于长江水系。





49银色颌须[鱼句] 鲤科
Gnathopogon argentatus (Sauvage et Dabry)
(亮壳、亮幌子)
口亚下位。唇简单。须1对,其长度与眼径相等。眼径等于吻长。侧线鳞38~42。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肛门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之间的后1/3处。
为常见小型鱼类,栖息于水体中、下层生殖季节在5月。主要食物为水生昆虫、藻类和水生植物。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





50西湖颌须[鱼句] 鲤科
Gnathopogon sihuensis (Chu)
口近端位,上颌稍长。唇简单。须1对,极微小。吻长稍大于眼径。侧线鳞35~36。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肛门位于腹鳍与臀鳍起点之间的后1/3处。尾柄较细长。
小型鱼类,通常体长不及100毫米。分布于长江水系。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