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鲟 鲟科
Acipenser sinensis Gray
(鳇鱼、腊子)
头背部骨板光滑。背鳍前骨板一般为12 ~14 。幼体骨板之间的皮肤光滑,成体较粗糙。头部皮肤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一陷器。鳃耙14 ~28 。
为洄游性鱼类,栖息于大江河及近海底层。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底为砾石的江段繁殖,产卵期在10 月上旬至11 月上旬,卵为粘性。一般成熟雄鱼重80 市斤以上,雌鱼重240 市斤以上。亲鲟在生殖期间基本停食,幼鲟主食各类底栖动物,成鱼食昆虫幼虫、硅藻及腐殖质。
为生长迅速的大型鱼类,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谚语,腊子即指中华鲟。鱼卵可加工成鱼子酱,是一种佳肴;鳔和脊索可制作鱼胶[size=+0],[size=+0] 分布于朝鲜半岛西海岸以南的沿海地区和各大江河,以长江出产较多。
2 长江鲟 鲟科
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
鲟鱼、沙腊子)
各行骨板问的皮肤遍布颗粒状细小突起,极为粗糙,头背面在幼体具有明显的小刺。背鳍前有10 ~12 块骨板。鳃耙33 ~54 。
为淡水定居性鱼类,栖息于长江上游水流较急、石质河底的十流中。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达到性成熟的个体,雌鱼体重为20 市斤左右,雄鱼体重10 市斤上下。鱼卵可加上成鱼子酱,鳔和脊索能制作鱼胶。分布于长江上游。可在上游建立人工孵育场培养幼鱼放流,并可作为大型水库的放养对象。
3白鲟 白鲟科
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
(象鱼、鲟钻子)
头部特长,占体长的1/3,小个体约占体长的1/2,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一陷器。吻延长,呈剑状,其腹面具短须1对。眼甚小。口大,下位,弧形,上下颌均具细齿。鳃孔大。鳃膜后缘尖。体表光滑无鳞。
栖息于江河中下层,有时进入大型湖泊。健游,性凶猛,主食鱼类,也食虾、蟹等。春季在长江上游产卵。是著名的珍稀鱼类,为我国所独有,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生长迅速,个体特大,“千斤腊子,万斤象”之“象”即指白鲟。曾记录过体长达7米者。分布于长江、钱塘江。
4鲥 鲱科
Hilsa reevesii (richardson)
(三黎鱼、三来)
体侧扁,腹缘有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口大,端位,上颌正中有一缺刻。鳞片大而薄,无侧线。
洄游性鱼类,生长于海中,每年4~6月溯河行生殖徊游,6~7月产卵,卵浮性。产卵后亲鱼即降河归海,幼鱼进入支流或湖泊中肥育,以浮游生物为食。9~10月人海。
个体较大,肉细脂厚,为鱼中上品,久享盛名。产于长江以南各人河流。
5短颌[鱼齐] [鱼是]科
Coilia brachygnathus Kreyenberg et Pappenheim
(毛花鱼)
体形长而侧扁。上颌骨后伸不超过鳃盖后缘。无侧线。纵列鳞68~77。胸腹部具棱鳞。胸结上部有6根游离的丝状鳍条。臀鳍基部极长,与尾鳍相连。
为纯淡水生活的种类,栖息于江河中下游和湖泊中。食水生无脊椎动物。生殖季节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肉味鲜美,为群众喜食的鱼类之一。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提示: 游客身份不能浏览全部内容,请注册一个帐号,并以此登录后继续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