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156鲈 [鱼旨]科
Lateolabrax japonicus(Cuvier et Valencinnes)
(鲈板、鲈子鱼、板鲈、花鲈)
体长,侧扁。口大,稍倾斜,下颌稍长于上颌,前鳃盖骨的后缘有细锯齿,其后角下缘具3枚大刺。鳃盖骨后端有1刺。体被小[木节]鳞。背鳍2个;第1背鳍为12根硬刺,第2背鳍由13根软刺组成。腹鳍胸位。尾鳍叉形。
栖息于河口咸淡水,也能生活于淡水。性凶猛,以鱼、虾为食。个体大,最大可长至30~50市斤,一般为3~5市斤。肉味鲜美。为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
分布于我同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体中。




159沙鳢 塘鳢科
Odontoburis obscura (Temminck et Schlegel)
(塘鳢、蒲鱼)
体粗壮,前部浑圆。头大,稍平扁,口上位.两颌具细齿。颊部肌肉发达。背鳍2个,彼此分离。胸鳍人。腹鳍胸位,左右分离。生殖期间:雄鱼体表光滑,雌鱼体表粗糙,有明显的生殖突。
底层鱼类,喜隐居于岩石缝隙,或泥沙、杂草等隐蔽处。食虾。4~6月产卵,以石隙、空蚌壳及破瓦罐等为产卵巢穴。雄鱼有守巢护卵的习性。肉多,鲜美可口。江浙一带以[纯]菜、蒲鱼(沙鳢)为名菜。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福建等地。





160黄[鱼幼] 塘鳢科
Hypseleotris swinhonis(Gunther)
(黄肚鱼、黄麻嫩)
体短小。口斜裂,下颌稍长于上颌。两颌均具细齿。眼径大于眼间距。体被[木节]鳞。背鳍2个,彼此分离。胸鳍大。腹鳍胸位,左右分离。尾鳍圆形。
栖息于水体底层,为江河、湖泊常见的小型鱼类,一般体长40毫米以下。数量较多,无经济价值。
分布于长江水系。

TOP

161[木节][暇]虎鱼 [暇]虎鱼科
Ctenogobius giurinus (Rutter)
(庐山石鱼、春鱼)
头略扁平,吻钝。口端位,下颌微突出。体被[木节]鳞,头部裸露。背鳍之个,彼此分离。腹鳍胸位,左右愈合成吸盘。雄鱼背鳍、臀鳍较长。
底栖性小型鱼类,成鱼散居于石隙中。食各类水牛无脊椎动物。4~6月产卵,卵粘附于石上。幼鱼有集群溯游习性,可大批捕捞,加上成为风味特殊的食品。
分布极广,除青藏高原外,几乎遍于全国。





162成都[木节]暇虎鱼 暇虎鱼科
Ctenogobius chengtuensis (Chang)
体细长,略呈圆筒状。头略平扁。头部和背鳍前的背部裸露。第2背鳍前的鳞片不规则。背鳍2个,彼此分离。腹鳍胸位,左右愈合成吸盘。体鳞边缘呈黑色。
栖息于山涧溪流的底层。为30~50毫米长的小型鱼类。无经济价值。分布于长江上游各支流。




163 弹涂鱼 弹涂鱼科
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Osbeck)
(跳鲨鱼)
体圆,头大。吻短钝。眼明显外突,位于头顶前方。眼间隔呈一细沟。上下颌各具齿1行。无侧线。背鳍2个,彼此分离。胸鳍基部具臂状肌柄。腹鳍胸位,左右愈合成心脏形的吸盘。尾鳍椭圆。
小型鱼类,生活在海水或咸淡水中。当退潮时,借尾部和胸鳍肌柄的力量跳跃于泥滩上觅食小动物。
分布了沿海各江河口。



164圆尾斗鱼 攀鲈科
Macropodus chinensis (Bloch)
(火烧[鱼旁鱼皮])
体侧扁,背、臀鳍基部长,几相对。背鳍有4~5根延长的分枝鳍条。腹鳍胸位,有1~2根延长的分枝鳍条。臀鳍几与尾鳍相连。尾鳍圆形。雄鱼鳍条延长更甚,体色更艳。
小型鱼类,栖息湖叉、塘堰、稻田及沟港等处的水草丛里。能吞吸空气,借口腔内的表皮行辅助呼吸。
分布十长江中、下游及北方各省。





165叉尾斗鱼 攀鲈科
Macropodus opercuiaris(Linnaeus)
体形与圆尾斗鱼相似。腹鳍有1根分节鳍条特别延长,雄鱼鳍条延长尤甚,尾鳍叉形。
多生活于山塘、稻田及水泉等浅水地区,食无脊椎动物。繁殖期雄鱼吐泡沫为巢,将卵汇集于中,雄鱼有护巢的习性。个体小,因体色鲜艳,且雄鱼好牛,是著名的观赏鱼。
分布于长江上游及南方各省。

TOP

166暗色东方[鱼屯] [鱼屯]科
Fugu obscurus (Abe)
(河[鱼屯]、吹肚鱼、气泡鱼)
体前部浑圆,尾部渐细。上下F颌各具齿2枚。体背、腹部各有一群小刺。背鳍、臀鳍几相对。胸鳍近方形。无腹鳍,尾鳍截形。
洄游性鱼类,活动于水体中上层,遇敌害时腹部迅速鼓胀呈球形,体表小刺竖起,予以自卫和恫吓。杂食。春季亲鱼由海人河产卵。幼鱼在江河或湖泊中肥育、生长。翌年春入海。为中小型鱼类,肉鲜美,富脂肪, 蛋内质含量很高。肝脏、生殖腺和血液有剧毒,食用时须特别慎重,一般以腌制后食用较安全,其毒性可提取用于医治神经痛、痉挛等病。分布于东南沿海及江河下游。





167条纹东方[鱼屯] [鱼屯]科
Fugu xanthopterus (Temminck et Schlegel)
(青郎鸡、艇巴)
体形似暗色东方[鱼屯]。上下颔各具齿2枚。体背部和腹部各有一群小刺。体上半部具蓝白两色相问的波纹条,背鳍、臀鳍几相对。无腹鳍。尾鳍截形或稍内凹。
洄游性鱼类。生殖季节在江河口咸淡水区域产卵。一般体长150~300毫米。其卵巢、肝脏和血液有剧毒,须慎食。分布于沿海及江河口。




168窄体舌鳎 舌鳎科
Cynoglessus graclfls Glliither
(夭鳎、鞋底鱼)
体平扁,形似舌。眼小,两眼皆位于体之左侧。有眼的一侧具侧线3行。体被小[木节]鳞。背鳍和臀鳍皆与尾鳍相连、胸鳍。有眼侧体淡褐色,无眼侧体白色。
洄游性鱼炎。底栖,杂食,主食小型软体动物和虾。在江河口咸淡水中常见,亦有进入淡水河流中,在长江可至安庆以上。
分布于东海、黄海及渤海等海域。





169 三线舌鳎 舌鳎科
Cynoglossus trigrammus Gunther
体形似窄体舌鳎,在有眼侧身体和鳃盖上具有数块不规则的黑斑。生活习性与窄体舌鳎相似。在长江可进入到武汉。
分布于南海和东海。




赤魟 魟科
Dasyatis akajei (Muller et Henle)
[(鱼甫)鱼、草帽鱼]
体平扁,亚圆盘状,尾极细长,鞭状,其前部有扁平尾刺。眼小。具喷水孔。胸鳍甚宽。鳃孔5对,与口、鼻同位于腹面。成体背正中至尾刺具1纵行结刺。体赤褐色。
底栖鱼类,常匍伏于江河深潭,夜间活动。以软体动物为食。大者15kg.卵胎生。尾刺基部有毒腺,被刺后引起剧痛。油、肝及尾刺可入药。
海产鱼类。分布于东南沿海。淡水中仅分布于西江。




花鰶 鲱科
Clupanodon thrissa (Linnaeus)
(黄鱼)
体侧扁,略呈长卵圆形。腹缘有锯齿状棱鳞。口大,端位,上颌前端有显著的缺口。脂眼睑发达。无侧线。背鳍最后一根鳍条延长呈丝状,甚长;腹鳍短小。体侧上方鳃盖之后有4~7个圆斑。
暖温性中上层鱼类,摄食浮游生物,藻类为主。4月开始生殖洄游,6~7月为产卵盛期。个体不大,一般体长120mm,大者200mm。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七丝鲚 (鱼是)科
Coilia grayi Richadson
(马刀、马鲚、凤尾鱼)
体长,侧扁,向后渐尖细。头小。吻短突。口甚大,下位,上颌骨伸达胸鳍基部。体被圆鳞,无侧线。胸鳍上部7根鳍条呈丝状游离,未端达臀鳍起点;臀鳍基部长;尾鳍小,上叶长,下叶连于臀鳍。
栖息于浅海河口,以食糠虾,浮游和底栖动物为主。春季溯河洄游,5~7月产卵。一般体长100~200mm,大者320mm。分布于东海南部和南海。为南方江河下游重要的经济鱼类。

TOP

香鱼 香鱼科
Plecoglossus altivelis Temminck et Schlegel
(海胎鱼、油香鱼、秋生子、留香鱼)
体长,稍侧扁。口大,斜裂,吻端下弯成钩状,下颌前端有二突起,与吻钩正相嵌合。口底具囊形粘膜皱褶。颌上有宽扁的细齿。体鳞极细小。脂鳍小,与臀鳍后基相对。
溯河洄游鱼类,夏初入山溪,9~11月产卵。体长150~200mm,大者320mm。味鲜美且带清香,具特殊风味,驰名中外。分布于图们江、鸭绿江至福建沿海河流。




白肌银鱼 银鱼科
Leucosoma chinensis (Osbeck)
(银 鱼)
体细长,头极平扁。吻尖长,呈三角形,下颌前端有 l小肉突。除颌齿、腭齿外,有舌齿 l行。各鳍均小,背鳍位臀鳍前上方,背、尾鳍间有一透明小脂鳍。体柔软无鳞,全身透明。
平时生活在近海,生殖期溯河至咸淡水或淡水繁殖。以浮游动物为食。个体小,肉鲜美,富营养。分布于东海、南海。




花鳗鲡 鳗鲡科
Anguilla marmorata Quoy et Gaimard
(大鳗、鳝王、雪鳗、梅花鳗)
体长粗壮,圆筒状,尾部稍侧扁。头粗圆。吻短扁。眼小,覆盖皮层。前鼻孔管状。口端位,口裂深。鳞极细小、埋于皮下。体表富粘液。背、臀鳍低长,与尾鳍相联;无腹鳍。体布有灰黑不规则斑块。
为降河入海产卵的洄游鱼类。体壮有力,性凶猛,可离水觅食,以小鱼、虾、蟹、蠕虫等为食。大者15-20kg。肉昧鲜美,滋补,为鱼中珍品。分布于东南沿海及海南岛等地山溪中。

TOP

美丽小条鳅 鳅科
Micronoemacheilus pulcher (Nichoils et Pope)
体侧扁。头小。吻长,稍尖。眼中等大,前后鼻孔邻近。口下位,唇周有乳突。须3对,吻须2对位吻端,颌须 l对位口角。鳞片极小,侧线完全。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前上方。尾鳍微凹。体中轴具黑褐色波边纵纹。
底层鱼类。栖息于溪河多沙石底的环境中。个体小,一般体长60–120 mm。分布于珠江水系和海南岛。





平头岭鳅 鳅科
Oreonectes platycephalus Gunther
体长,稍平扁,后部侧扁。头宽扁。眼小,前后鼻孔明显分开,前鼻孔鼻管延长成须状。口下位,弧形。唇稍厚。须3对。背鳍位置较后,起点在腹鳍基之后上方。体被细鳞。前部侧线鳞明显。尾鳍圆形。
底层鱼类,栖息于山溪,白昼藏匿石缝间,夜晚外出觅食水生昆虫。个体小,体长不超过100 mm。分布于珠江水系。





无眼岭鳅 鳅科
Oreonectes anophthalmus Zheng
体略平扁,后部侧扁。头宽圆,平扁。眼退化,不外露。前鼻孔短管状;后鼻孔大,椭圆形。须3对。背鳍位置靠后;腹鳍短小;尾鳍弧形,分枝鳍条甚少,前者为4;后者12。体裸露,半透明,略带肉红色,前部有数个侧线孔。
生活在溶洞的地下水中。个体小,体长25~40mm,具一定的研究价值。仅发现于广西武鸣县起凤山太极洞中。





南方条鳅 鳅科
Noemacheilus meridionalis Zhu
体长,侧扁,尾柄短,吻稍尖,口下位,弧形。下唇中断,上颌中部有一齿突。须3对,很长,口角须达主鳃盖骨,外吻须达眼中后缘。体被细鳞,胸腹部裸露。侧线不完全,止于肛门上方。背鳍位腹鳍稍前方;尾鳍微凹。雄性体侧有1条深褐色纵纹。雌性具多数横斑条。
小型底层鱼类。栖息在缓流小支流,多水草或石砾缝隙处。个体小,数量少。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澜沧江水系)。





横纹条鳅 鳅科
Noemacheilus fasciolatus (Nichols et Pope)
(沙钻、滑鱼、媒子鱼)
体前部稍圆,向后渐侧扁。颊部微鼓,头宽小于体高。口下位,弧形,上颌中部具齿状突,与下颌缺刻相对。须3对,较短。鳞小,侧线完全。背鳍起点位后于腹鳍。尾鳍微凹。体侧具10~16条明显的横斑。
底层小型鱼类。多栖息于急流河段的砾石缝隙中。一般体长50~120mm。分布于海南岛、珠江、金沙江、澜沧江、把边江等水系。





花鳍条鳅 鳅科
Noemacheilus incertus (Nichols)
(滑油)
形态特征与横纹条鳅相似。定其体无斑纹,呈灰绿色。
多生活在溪河的底层。小型鱼类,体长一般为50~100mm。分布于珠江水系。





泰国条鳅 鳅 科
Noemacheilus thai Fowler
体前部稍圆,后部侧扁。头宽大于体高,两颊鼓出。口大,弧形,上颌中部具齿形突,与下颌前缘缺刻相对。须3对,较短。体被细鳞,侧线完全。体侧具横斑8条。
小型鱼类,体长一般50~100mm。多栖于流水的砾石缝隙中。数量少,分布于澜沧江水系和南定河。





个旧盲条鳅 鳅科
Noemacheilus qejiuensis Chu et Chen
体长,前部略呈圆筒形,向后渐侧扁。背缘隆起,胸腹缘平直。头稍平宽略大于高。无眼。鼻孔大。口调位,深弧形。须3对,粗壮发达。体裸露。侧线平直,侧线孔清晰。腹鳍起点与背鳍的第二、三根分枝鳍条相对。生活时鳍透明,体半透明。
个体细小,一般体长40~50mm。无经济价值,有一定学术意义。发现于云南个旧市南芭蕉箐的地下河中。





贝氏高原鳅 鳅 科
Trilophysa bleekeri (Sauvage et Dabry)
体略呈圆筒形,后段侧扁。头锥形,头宽稍大于头高。吻略钝,吻长与眼后头长约等。口下位,弧形,唇狭,光滑或有浅皱褶,下唇中部具缺刻。须3对。背鳍起点距吻端略大于至尾鳍基。体裸露,侧线完全、清晰。
小型鱼类,生活于开阔河流和山溪石滩浅水处。食着生藻类。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





短尾高原鳅 鳅科
Trilophysa brevviuda (Herzenstein)
体略长,前段呈圆筒形,后段侧扁。唇较厚,具皱沼,下唇中部缺刻较深。须3对,稍长。背鳍起点约位于吻端与尾鳍基的中点。体裸露,侧线完全、明晰。
适应于山溪流水环境中生活,主食着生藻类。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溪流中。





壮体沙鳅 鳅科
Botia robusta Wu
(六角鱼、军鱼)
体短,粗壮,稍侧扁。头高,侧扁,吻稍尖,吻长大于眼后头长。眼大,头长为眼径的5~6倍。眼下刺分义,未端达眼后缘。须3对,颏部具纽状突1对。鳞极细小,颊部无鳞。侧线完全。颅顶具囱门。尾柄高大于长。尾鳍深叉。体侧横纹变化大,但宽度间隔常相等。
小型鱼类,生活在砂石底的流水中。分布于珠江、九龙江等水系。





美丽沙鳅 鳅科
Botia pulchra Wu
体长,侧扁。头尖长,甚侧扁。吻尖,吻长与眼后头长相等。眼小,头长为眼径的10倍以上。眼下刺分叉。须3对。颏部有1对肉质纽状突。体鳞极小,颊部无鳞。侧线完全。颅顶无囱门。尾柄长高相等。尾鳍又形。体侧横纹变化大,宽度间隔不等。
小型底层鱼类,栖息在底质为砂石的流水中。分布于珠江、九龙江等水系。





点面副沙鳅  鳅科
parabotia maculosa (Wu)
(花泥鳅、长沙鳅)
体细长。头较长,其长远大于体高。尾柄亦细长。吻尖,吻长大于眼后头长。眼下刺分叉。须3对。颏部无纽状突。体鳞极细,颊部具鳞、侧线完全。尾鳍深叉,下叶长。头部布有不规则黑斑,体侧横纹13~15,尾基中央具黑斑。
小型底层鱼类,栖息于江河砂石底的浅水处。常见体长100~200mm。分布于长江、闽江、珠江等水系。





薄鳅 鳅科
Leptobotia pellegrini Fang
(红沙鳅钻、火军鱼)
体长,稍高,侧扁。头长锥形,吻尖突。眼小。眼下刺不分叉。须3对,吻前中央2对,口角1对。体被细鳞,颊部具鳞。背腹鳍相对。尾柄高。尾鳍叉形。额部有1小圆点。
栖息于江河上游。一般体长120~220mm。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





桂林薄鳅 鳅科
Leptobotia guiiinensis Chen
体细长,侧扁。头长、扁薄,头长大于体高。吻尖。眼甚小。眼间窄,约等于眼径。眼下刺不分叉,口小,下位。须3对,细短。体被细鳞,不明显,颊部具细鳞。各鳍均小,背腹鳍相对或背鳍稍后。尾柄扁薄,宽长。尾鳍短宽,分义,未端圆。
底层鱼类。多栖息于底质为砂石的流水中。个体小,常见体长100mm左右。数量大。分布于广西漓江。





扁尾薄鳅 鳅科
Leptobotia tientaiensis (Wu)
体长侧扁。头稍长。吻略突出。眼小,眼间较狭,大于眼径。眼下刺不分叉。口下位。须3对,较短。鳞极细小,颊部具鳞。侧线完全。尾柄宽而扁薄。背腹鳍相对;尾鳍分叉,未端圆。
生活于溪河底层。小型鱼类,一般体长60~130mm。数目较少。分布于灵江、闽江等水系。





沙花鳅 鳅科
Cobitis arenae (Lin)
体细长,侧扁。头小,扁薄。吻尖突出。眼小,眼问隔狭窄,小于眼径。眼下刺分叉。口极小,下位。唇较厚。须3对,细短。侧线不全。各鳍均小。尾柄长,约等于头长。尾鳍截形。肯部及体侧上方布有不规则斑点,体侧中轴具18~24个小斑。
底层鱼类。栖息于底质为砂石的流水环境中。个体小,数量少。分布于珠江水系。

TOP

金线[鱼丹] 鲤 科
Danio chrysotaenitus Chu
体侧扁,腹部无棱。头长小于体高。吻短钝。眼大,前位。下颌门中有一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嵌合。须2对,短小。侧线一般不完全。背鳍位置较后;臀鳍长,其起点与背鳍第一、二根分枝鳍条相对;尾鳍分叉。体后半部有一金黄闪亮的纵条。
小型鱼类,体长不超过70mm。喜栖居厂山间溪沟清泉中。无经济价值。分布于西双版纳澜沧江水系。





丽色低线[鱼鼠] 鲤 科
Barilius pulchellus Smith
体侧扁,腹部无棱。吻略尖。口较大,下颌突出,口裂倾斜,下颌正中有一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嵌合。侧线完全,位于体下侧。背鳍后位,与臀鳍相对;胸鳍宽长,达腹鳍起点;尾鳍叉型。体侧有7~10条垂直蓝绿斑条。
生活于山涧溪流。杂食性。个体小,为产地常见种。分布于红河、澜沧江等水系。





长嘴[鱼鼠] 鲤 科
Raiamas guttatus (Day)
(长嘴鱼、大口鱼)
体长,侧扁,腹部圆。头尖,其长大于体高。口端位,极大,口裂超过眼后缘的下方。下颌前端具显著的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嵌合。须2对,极细小。背鳍位置较后;臀鳍起点位于背鳍基未端稍后的卜方。体侧有多数不规则的条纹和斑点。
栖息在江河流水中。以小鱼和水生昆虫为食。分布于澜沧江、伊洛瓦底江等水系。





异[鱼鼠] 鲤 科
Parazacco spilurus (Gunther)
体侧扁,腹部较窄,腹鳍基至肛门腹棱明显。口上位,口裂倾斜,下颌前端有显著突起,与上颌凹陷嵌合。无须。侧线完全,前部明显下弯。背鳍稍后:臀鳍长,最长鳍条超过尾鳍基部,分枝鳍条11~12根。体侧具不规则的垂直条纹,尾基具一深黑斑点。
小型凶猛鱼类。食小鱼、虾。分布于广东南部和海南岛的小溪流中。





拟细鲫 鲤 科
Nicholsicypris normaalis (Nichols etPope)
体长,侧扁,腹鳍至肛门间有腹棱。头较宽。口大,端位。无须。下咽齿2行。侧线明显下弯,行经体侧下方。背鳍无硬刺,位于腹鳍之后;背、腹、臀鳍均小;尾鳍叉形。
生活在山溪和小水沟中。小型鱼类,常见体长100mm以下。分布于海南岛和广东、广西南部。





瑶山鲤 鲤 科
Yaoshanicus arcus Lin
外形与拟细鲫相似,但具3行下咽齿。仅分布在广西大瑶山的溪流中。





南方波鱼 鲤科
Rasbora steineri Nichol et Pope
体长,侧扁。头短小,尖突。口裂向上倾斜,下颌前端稍外突,且有一突起与上颌凹陷对相嵌。无须。侧线明显弯向腹方,位于体下侧。背鳍无硬刺,位于腹鳍之后上方;肯、腹、臀鳍短小,尾鳍细长,深叉,叶端尖。
生活在溪流、水沟。小型鱼类,常见体长100mm以下。分布于海南岛及广东、广西各水系。





棱似鲴 鲤科
Xenocyprioides carinatus Chen et Huang
体长,侧扁。腹鳍至肛门有发达的腹棱。吻短,稍尖。口小,亚上位,横裂。下颌边缘具角质,稍突出于上颌。无须。眼较大。无侧线。背鳍无硬刺。下咽齿形状似胭类,主行具齿6枚。
个体极小,体长20~40mm。数量稀少,为偶见种。分布于西江水系局部地区的小水体中。





罗碧鱼 鲤科
Paralaubuca barroni (Fowler)
体极扁薄,背缘平直,腹缘圆凸。腹棱明显,自鳃颊至肛门。吻尖,口端位,下颌前端突起与上颌凹陷嵌合。侧线在胸鳍上方缓下弯。背鳍无硬刺。臀鳍基部长,其起点在背鳍基部末端的下方。
小型鱼类。喜栖息在水体的中上层,在产地为常见种。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澜沧江水系。





细鳊 鲤科
Rasborinus lineatus (Pellgrin)
体高而侧扁,体长为体高的3.2~3.6倍。自腹鳍基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头略小。吻短钝。口端位。无须。侧线位体侧中轴线之下和缓下弯,侧线鳞36~38。背鳍位置略后,起点在腹鳍基的后上方;臀鳍基部稍长。体侧无纵带。
生活在缓流及静水的中上层。小型鱼类,常见体长60~100mm。分布于闽江、珠江等水系及海南岛。





台细鳊 鲤科
Rasborinus formosae Oshima
体稍长侧扁,体长为体高的3.8~4.0倍。腹棱自腹鳍基至肛门。口亚上位,斜裂,无须。侧线位体中轴之下前端下弯,侧线鳞45~47。背鳍位置较后。体侧有1暗色纵带。
小型鱼类。数量少。分布于台湾、海南岛及西江水系。





海南华鳊 鲤 科
Sinibrama melrosei (Nichols et Pope)
(大眼鱼)
体高,侧扁。自腹鳍基至肛门有腹棱。头小。吻较短。口端位。无须。眼大,突出。侧线下弯,侧线鳞50以下。背鳍刺光滑、细长,最长分枝鳍条与头长相等或稍长:臀鳍基部长,分枝鳍条21~25根。
小型鱼类。性杂食,多以高等植物碎屑和水生昆虫为食。雌鱼体长100mm以上可成熟产卵。分布于珠江水系及海南岛。





大眼华鳊 鲤 科
Sinibrama macrops (Gunther)
(大眼鲂、大眼鳊)
外形与海南华编相似。主要区别为侧线鳞54~60;背鳍条短,最长分枝鳍条小于头长;臀鳍条略少,基部稍短。
栖息在江河的缓流处。小型鱼类,常见个体体长为100~160mm。分布于台湾、福建、广西等地。





须华鳊 鲤 科
Sinlbrama barbatula Lo et Huang
(黄尾鱼)
体长,侧扁,腹鳍至肛门有腹棱。头小,稍尖。吻较短。口端位。口角具短须1对,间或退化。侧线下弯。背鳍刺后缘光滑,未端柔软分节。臀鳍分枝鳍条14~16,显著少于同属其他种。各鳍均带黄色。
个体较小,体长100~200mm。此鱼发现于广西钦州附近的溪河中。





西昌白鱼 鲤 科
Anabarilius liui (Chang)
体细长,侧扁,背部平直。腹鳍基至肛门具腹棱。吻较尖,口端位,下颌前缘具小突,嵌入上颌的凹陷。无须。鳃耙10~14。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下弯。背鳍刺细,后缘光滑,未端柔软分节;臀鳍起点位于背鳍末端的正下方。
小型鱼类。生活在静水或缓流水体的中上层。分布于金沙江水系。





(鱼康)(鱼良)白鱼 鲤科
Anabarilius sgrahami (Regan)
([鱼康][鱼良]鱼、抗浪鱼)
体细长,略圆,背部稍平直。腹棱自腹鳍基至肛门。头长,其长显著大于体高。吻尖。口亚上位。颌部突起和凹陷不明显。无须。鳃耙35~38。侧线位体侧中线的稍下方,前端急剧下弯。背鳍无硬刺;臀鳍起点位背鳍末端的后下方。
生活在开阔水面的中上层。以食浮游动物为主。生殖期集中在6~7月。个体小,数量多,肉味鲜美,为云南特产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云南抚仙湖。





伍氏半餐 鲤科
Hemidulterella wui (wang)
(蓝刀)
体较低,扁薄,背、腹轮廓较直。腹鳍基至肛门具腹棱。头大。口端位,下颌前端突起与上颔凹陷嵌合。无须。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下弯。背鳍无硬刺。
中上层鱼类。个体小,常见体长8~140mm。分布于浙江、广西等地。





南方拟餐 鲤科
Pseudohemiculter dispar (Peters)
(蓝刀、白条鱼)
体长、扁薄,背部稍平直。自腹鳍基至肛门具腹棱。头尖。口端位,两颌前端有相嵌的突起和凹陷。无须。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下弯。背鳍刺后缘光滑。
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游动迅速,喜集群活动。小型鱼类,一般体长80~140mm。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





海南似(鱼乔) 鲤科
Toxabramis houdemeri Pellegrin
(薄削、鳞刀、蓝刀)
体极扁薄,头背面及背部轮廓线平直。腹棱自胸鳍基部至肛门。头侧扁,尖长。口端位,斜裂。无须。背鳍刺后缘具明显的细锯齿。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卜弯。
生活在水体中上层。小型鱼类,常见体长5~100mm。分布于海南岛及珠江、红河等水系。

TOP

大眼红(鱼白) 鲤科
Ervthroculter hypselonotus ( Lin)
(大眼、凹颈、翘鼻)
体侧扁,头背面平,头后背部显著隆起。腹棱自腹鳍基至肛门。口上位,下颌突出并且翘,口裂与体纵轴近垂直。眼大,头长约为眼径的3倍;无须。侧线微下弯,侧线鳞60~66。背鳍硬刺光滑、粗壮;臀鳍基部甚长。
栖息在江河缓流的中上层。性凶猛,以小鱼为食。分布于珠江水系。





海南红(鱼白) 鲤科
Erythroculter pseudobrevicauda Nichols et Pope
(翘嘴鱼、拗颈、昂石包)
体长,侧扁。头背面平,头后背部微隆起。腹棱自腹鳍基至肛门。口上位,口裂与体纵轴框直,下颌厚,上翘。眼大。鳞小。无须,侧线微弯,侧线鳞72~76。肯鳍硬刺光滑。臀鳍基部长。
牛活在开阔水体的中上层。游动迅速,以掠捕鱼、虾为食。中型鱼类,为产区食用鱼。分布于海内岛及珠江水系。





广东鲂 鲤科
Megalobrama hoffmanni Herre et Mvers
(花扁、真扁鱼、河鳊)
体高而侧扁,呈长菱形。自腹鳍基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头小。眼大。口小,端位,上下颌角质层较薄。无须。侧线平直。背鳍刺光滑,长且粗壮,约与头长相等;臀鳍基部长。
生活在水体中下层,尤喜栖息于江河底质多淤泥或石砾的缓流处。杂食,喜食水生植物及软体动物。3~4月间产卵。常见体重约1kg。肉细嫩,味鲜美,富含脂肪,为名贵食用鱼。分布于珠江水系及海南岛。





刺鳍(鱼旁)(鱼皮) 鲤科
Rhodeus spinalis Oshima
体侧扁,菱形。头小,略呈圆锥形。吻短,背面隆起。口小,亚下位。唇薄。无须。侧线不完全,仅有侧线鳞7~8枚。背、臀鳍具硬刺,基部长且相对;臀鳍分枝鳍条14~15;背、腹鳍起点相对;尾鳍深叉。生殖期雌鱼具产卵管。
小型鱼类,体长100 mm以下。无直接经济价值。分布于海南岛。





广西副橘 鲤科
Paracheilognathus meridianus Wu
体略长,侧扁,呈纺锤形。头短小.吻短,稍尖。口亚下位。口角具须1对。侧线完全.背、臀鳍无硬刺;背鳍基长,起点略后于腹鳍起点;臀鳍分枝鳍条8~9,其起点与背鳍基中部相对,生殖期雄性体色鲜艳,雌体具产卵管。
喜居于底质多砾石、水质清澄的江河缓流处。小型鱼类,一般体长50~100mm.分布于广西各主要水系。





大刺(鱼骨) 鲤 科
Hemibarbus macracanthus Lo,Yao et Chen
体长,背部显著隆起,腹部圆。吻略尖.眼大,头长为眼径的4倍左右。口下位,下唇分3叶,侧叶较窄,中叶三角形突起较大。须1对,稍长.背鳍刺光滑,极粗壮,其长远超过头长;胸、腹鳍短;尾鳍分叉。体侧有圆形大黑斑;背、尾鳍多小黑点.
生活在水体中下层,多栖息于江河缓流处。体中型,常见体长222~333mm,为产地经济鱼类。分布于西江水系。





细纹颌须(鱼句) 鲤 科
Gnathopogon taeniellus (Nichols)
体稍侧扁,腹部圆。头较短,头长常小于体高。吻钝。口小,端位,口宽大于口长。唇薄,光滑。须1对,其长约为眼径的2/3。背鳍无硬刺;胸、腹鳍后缘近圆形;尾鳍分叉,末端钝圆。
小型鱼类,体长不及100mm。分布于闽江及浙江各水系。




点纹银(鱼句) 鲤科
Squalidus wolterstorffi (Regan)
筒形,稍侧扁。吻短,略尖。口亚下位。唇薄,光滑。须较长,等于眼径或稍大。背、臀鳍较短;胸鳍长;尾鳍深叉,未端尖。侧线鳞上有横“八”字形黑斑连成的条纹,体侧上部有多数小黑点。
体中下层。小型鱼类,体长一般不超过100mm。分布于滦河以南的东部各水系。




暗斑银(鱼句) 鲤科
Squalidus atromaculatus Nichols
体略侧扁,腹部圆。头长约与体高相等。吻尖长。眼较大。口亚下位。唇薄。须长,其长大于眼径。背鳍无硬刺;胸、腹、臀鳍均短;尾鳍深叉,末端尖。体前有前浅后深的铅黑纵纹。
生活在底质为砂石的江河缓流处。小型鱼类,常见体长80~110mm。分布于海南岛和珠江水系。




桂林似(鱼句) 鲤科
Pseudogobio guilinensis Yao et Yang
体长,近圆筒形。头宽且长,头长大于体高。吻长,平扁,前端宽圆。口下位。唇厚肉质,具乳突;下唇分3叶,中叶小,近圆形,后缘游离,两侧叶发达,在中叶前端相连。须1对,略短于眼径。胸鳍大,平展,末端超过腹鳍起点。尾柄细长。尾鳍分叉,未端尖。
小型鱼类,喜栖息于底质为砂石的水体内。肉厚,味美,最大个体体长200mm以上,为产区的食用鱼类。分布于西江水系。





似鲮小鳔(鱼句) 鲤科
Microphysogobio labeoides (Nichols et Pope)
体长,稍侧扁,胸、腹部平坦,尾柄侧扁。头长,其长大于体高。吻略尖突,鼻孔前部明显下陷。口小,下位。唇厚,乳突发达,下唇中部圆形肉质突较大,两侧叶极发达。上下颌具角质缘。须长约等于眼径。侧线鳞38~40。胸鳍尖长,末端超过腹鳍起点;臀鳍具6根分枝鳍条;尾鳍深叉,末端尖。
小型鱼类。在同类中个体最大,常见体长70~80mm,最大100mm。 分布于海南岛和珠江水系。





福建小鳔(鱼句) 鲤科
Microphysogobio fukiensis ( Nichols)
体长,稍侧扁,胸、腹部圆。吻部略钝,鼻孔前方下陷。口部结构同似鲮小鳔(鱼句),而唇和乳突的发达程度稍逊。须1对,其长小于眼径。侧线鳞35~37。胸鳍较长且尖,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臀鳍不分枝鳍条通常为5。
小型鱼类。常生活于水底层。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





乐山小鳔(鱼句) 鲤科
Microphysogobio kiatingensis (wu)
体前部稍粗壮,向后渐侧扁,尾柄较细。头短。吻稍尖,鼻孔前凹陷不明显。口下位,略宽。唇和颌的结构似福建小鳔(鱼句)。口须小于眼径。胸鳍短,末端远不达腹鳍起点;臀鳍分枝鳍条6。
为底层生活的小型鱼类。分布于长江及其以南各河流。





长体小鳔(鱼句) 鲤科
Microphysogobio elongata (Yao et Yang)
体显著细长,稍侧扁,尾柄甚细。头较小,但大于体高。吻尖,突出。口部结构与福建小鳔(鱼句)等相似。须短。眼间狭窄。胸鳍尖长,末端几达腹鳍起点;尾鳍深叉,末端尖。
小型鱼类,喜栖居于水体底层。个体小且纤细,数量稀少,无经济价值。仅分布于西江。





片唇(鱼句) 鲤科
Platysmacheilus exiguus (Lin)
(扑地实心鱼)
体长,近圆筒形,尾柄侧扁。头大,头宽与高相等。吻钝圆,鼻前下陷。口下位。上下颌角质缘发达。唇厚,具发达的乳突;上唇中部乳突大,两侧小;下唇向后扩展,连成一片,其上具纵行排列的小乳突,后缘游离,边缘**成流苏状,中央有一缺刻。须1对,长度小于眼径。胸腹部裸露区止于胸鳍基的稍后方。
小型鱼类。常栖息在底质多砂石的河流中。分布于珠江水系。





桂林鳅鮀 鲤科
Gobiobotia guilinensis Chen
体前部圆筒形,尾柄侧扁。吻圆钝,短宽。口下位,弧形。具须4对,口角须1对,颏须3对,均较短,第3对颏须末端仅达前鳃盖骨下方。第一鳃弓外侧无鳃耙。鳞无棱脊。胸腹部裸露区止于胸腹鳍基间中点的稍前方。
小型底层鱼类。常喜栖息在多砾石的流水环境。分布于珠江水系。





南方长须鳅鮀 鲤科
Gobiobotia longibarba meridionalis Chen et Tsao
(白须公)
体长,前部稍圆,后部侧扁。头大而扁,宽大于高。吻圆钝。眼大,眼间距较窄。须4对,较长,口角须末端达眼后缘,第3对颏端常超过胸鳍基部。背鳍前的侧线上鳞具不明显的棱脊。腹鳍前的胸腹部裸露。胸鳍达腹鳍基部。
小型鱼类。栖息在砂石底的江河中。分布于长江、珠江等水系。

TOP

倒刺鲃 鲤科
Spinlbarbus denticulatus (Oshima)
(青竹鲤、竹鲃鲤、青鲋鲤、黄冠鱼)
体稍侧扁。头较小,略尖。口亚下位。须2对,颌须长大于眼径,吻须稍短。背鳍硬刺粗壮,具弱锯齿,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后上方。向前有一埋于皮内的平卧倒刺。
中下层鱼类。常栖于江河上游,尤喜居深水潭。食植物碎片和丝状藻类。4~6月产卵。常见个体1kg上下最大15kg个体大,生长快,肉味佳,为南方山区重要经济鱼类。分布于海南岛、珠江和红河等水系。




抚仙金线鲃 鲤科
Sinocyclocheilus grahami tingi Fang
(金线鱼、洞鱼、波罗鱼)
体长,侧扁。头细长,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吻尖。口端位。须之对,发达,吻须短,颌须可伸达眼后缘的下方。鳞细小,侧线鳞约70,稍大于体鳞。背鳍刺较细,后缘锯齿细弱。
分散栖居于深水。主食浮游动物及小虾。体型较小,一般体重100g左右,最大250g。产量不高,但肉质细嫩,味鲜美,为云南特有的名贵鱼类。分布于抚仙湖。




抚仙金线鲃 鲤科
Sinocyclocheilus grahami tingi Fang
(金线鱼、洞鱼、波罗鱼)
体长,侧扁。头细长,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吻尖。口端位。须之对,发达,吻须短,颌须可伸达眼后缘的下方。鳞细小,侧线鳞约70,稍大于体鳞。背鳍刺较细,后缘锯齿细弱。
分散栖居于深水。主食浮游动物及小虾。体型较小,一般体重100g左右,最大250g。产量不高,但肉质细嫩,味鲜美,为云南特有的名贵鱼类。分布于抚仙湖。





花鲈鲤 鲤科
Percocypris pingi regani (Tchang)
体略侧扁。头较长,头后背部隆起。口亚上位,斜裂,下颌突出。须2对。鳃裂大,鳃膜连于鳃峡间距甚小。背鳍刺弱,后缘具细齿。鳞较小,胸、腹部鳞更小,浅埋皮下。侧线略下弯。体侧上部布有黑斑。
生活在敞水区水体中上层。行动迅速,为凶猛性鱼类,专猎食小型鱼类,春季繁殖。常见体重0.5~1kg,最大达15kg,肉质肥美,为大型经济鱼类。分布于澜沧江和抚仙湖。





似鳡 鲤科
Luciocyprinus langsoni Vaillant
(棍子鱼、真线鳡、墨线鳡、竿[鱼句])
体修长,圆棒状,后部稍侧扁。头大且长。吻尖。口大、端位。唇厚,下颌前端有1坚硬突起。无须。鳃裂大。鳞甚细小,侧线鳞100左右。背鳍无硬刺。胸、腹、臀鳍均短;尾鳍长,深分叉,末端尖。体中轴具深黑色宽带一条。
生活在水体中上层。健泳,性凶猛,以掠捕鱼类为食。4~6月产卵。生长速度快,最大个体超过15 kg肉质细嫩,味美。为大型经济鱼类。分布于西江及滇东湖泊。





长臀鲃 鲤科
Mystaco1eucus margina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体高,侧扁,长斜方形。口亚下位,口宽与眼径相等。唇薄。须2对,吻须细小,颌须小于眼径。鳞略大,侧线鳞30以卜。背鳍刺较粗,后缘具细齿。其前方有一平卧倒刺。臀鳍分枝鳍条8~9,较同亚科鱼类为多。
栖息在江河流水中。为产地常见的小杂鱼,经济价值不大。分布于西双版纳的澜沧江水系。





细尾长臀鲃 鲤科
Mystacoleucus lepturus Hwang
体细长,侧扁。口小,亚下位,口宽小于眼径。须1对,位于口角,稍短。鳞较小,侧线鳞35左右。背鳍刺发达,后缘具锯齿,前方有平卧倒刺。体侧部分鳞片具半月斑。
小型鱼类。栖息于河川流水中。杂食性。分布于澜沧江水系。





厚唇光唇鱼 鲤科
Acrossocheilus labiatus (Regan)
体长,侧扁,背部弧形,腹部圆。头侧扁,其长约与体高相等。吻钝,突出。口下位。下颌弧形,前缘露于唇外。唇厚,下唇分两侧瓣,在颏部中央互相接角虫。须2对,颌须稍大于眼径。背鳍刺极细,后缘光滑,末端柔软.雌体体侧有6条垂直黑狭条;雄体中轴具纵纹,垂直条仅在侧线之上。
生活在山涧溪流中。小型鱼类。常栖息于砾石底的急流处。分布于台湾、浙江、福建和广西等地水系。





半刺光唇鱼 鲤科
Acrossocheilus hemispinus (NiChols)
(石斑鱼)
体侧扁,背部隆起。头锥形,头长小于体高。吻尖突。口下位。唇较厚,下唇侧瓣相接处有一小沟。下颌稍外露。须2对,颌须与眼径约相等。背鳍刺基部较粗,后缘具锯齿,末端柔软。鳃盖和尾基各有一黑斑。
生活在山区溪流,喜栖息在底层多砾石的流水环境。常集群。以着生藻类为食。个体不大,常见体长100~200mm。2~3月产卵,卵巢有毒。分布于闽江、珠江等水系。





温州光唇鱼 鲤科
Acrossocheilus wencho wensis Wang
体侧扁,头后背部隆起。头尖。吻较长,一般大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唇厚,下唇侧瓣肥厚,在中央互相接触。下颌前端为侧瓣遮盖,不外露。须2对,较长,颌须长略大于眼径。背鳍刺稍粗壮,后缘具细锯齿。体侧有6条垂直黑斑条。
生活于石砾底质的溪流。以刮食着生藻类或苔藓为生。个体中等大,一般体长150~00 mm。卵巢有毒。分布于福建和浙江南部各水系。





云南光唇鱼 鲤科
Acrossocheilus yunnanensis (Regan)
(马鱼)
体长,侧扁。头小,锥形,吻圆钝。口下位。下唇侧瓣较厚,但中部未接触。下颌外露,无角质缘。须2对,颌须大于眼径,吻须仅及其1/2。背鳍刺发达,后缘具强锯齿。成鱼体侧无斑纹。
中下层鱼类。在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常栖息于多石块的缓流水环境。性杂食,以食丝状藻类及水草为主。5~7月在流水中产卵。中型,体长一般150~200 mm。卵巢有毒。分布于长江上游和滇东湖泊。





长鳍光唇鱼 鲤科
Acrossocheilus longipinnis (Wu)
(花榄鱼、五杠鲮、火烧鲮、阿肚鲮)
体高,侧扁。背、腹缘均隆起。吻较尖,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口下位。下唇侧瓣间隔颇宽。下颌外露,具锐利角质。须2对。背鳍外缘内凹,硬刺后缘具强锯齿,生殖季节,雄鱼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和第一根分枝鳍条均延长呈丝状。
栖息于江河中下层,主食着生藻类和水草。3~5月产卵。体中小型,体长100mm已成熟,大者超过1kg。肉肥多脂,但卵巢有毒。分布于珠江水系。

TOP

虹彩光唇鱼 鲤科
Acrossocheilus iridescens (Nichols et Pope)
体长,侧扁,背部显著隆起,腹部平,尾柄甚细。头尖,头长小于体高。吻突出,稍短于或等于眼后头长。口小,下位。下唇侧瓣具间隔。下颌外露,具角质缘。须2对。背鳍刺粗壮,具强锯齿;尾鳍大,分叉深,末端尖长。体侧有5条黑色垂直宽带。
栖息于石砾底层、水色清澈的溪流中,主食着生藻类和水草。体中型,常见体长120~200 mm。分布于海南岛各水系。





粗须铲颌鱼 鲤科
Varicorhinus(Scaphesthe) barbatus (Lin)
体长,侧扁。头较短。吻钝。口下位,横裂,较窄,头长为口宽的3倍。下唇仅限于口角。下颌前缘具角质。须2对,吻须极短,颌须粗,大于眼径的1/2。背鳍无硬刺。体侧中轴有一纵黑条。
下层鱼类,多栖居于水流湍急、砾石底质的江河中。常以着生藻类及植物碎片为食。个体不大,有一定经济价值。分布于珠江水系及湖南湘江等长江支流。





台湾铲颌鱼 鲤科
Varicorhinus (Scaphesthe) barbatulus (Pel1egrin)
体纺锤形,稍侧扁。头宽短。吻圆钝。口宽,横裂,口裂两侧接近头腹面的侧缘,头长约为口宽的2倍。下唇限于口角。下颌角质边缘锐利。须2对,均极短小。背鳍无硬刺。
生活在江河下层,常在水流较急,砾石底质的江段活动,刮食着生藻类和植物碎屑。个体中等大,为产区的经济鱼类。分布于珠江、闽江、灵江及台湾。





细尾铲颌鱼 鲤科
Varichorhinus(Scaphesthes) lepturus (Boulenger)
体稍侧扁,背、腹部隆起,后渐次降低。头短。吻圆钝。口宽,下位,横裂,扩展至头腹面的两肌头长为头宽的2倍。下唇限口角处。下颌角质发达。无须。背鳍无硬刺。尾柄特细长。尾鳍深叉,末端尖长。
下层鱼类,喜居清澈流水环境。食着生藻类。个体不大,常见体长100~200mm。为产区常见食用鱼类。分布于闽江和海南岛各水系。





南方白甲鱼 鲤科
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gerlachi (Peters)
(香榄鱼、滩头鲮、石鲮、红尾榄)
体长,稍侧扁。头短宽,吻圆钝。口颇宽,横裂,扩展至头腹面的两侧。下唇仅限于口角。下颌外露,具角质缘。成鱼无须。背鳍刺稍粗,后缘具锯齿,分枝鳍条8。尾柄极细长。尾鳍深叉,末端尖细。
生活在急流、底多砾石的江段,刮食藻类,以硅藻、绿藻为主。4月底至6月在砂石底的急滩或深潭产卵。中等体型,常见体重250~1000g,肉嫩,多脂,味美,为地区性主要经济鱼类。分布于珠江、元江、澜沧江和海南岛各水系。





珠江卵形白甲鱼 鲤科
Varicohinus (Onychostoma) ovalis rhomboides Tang
(三角鲮、短头鲮、砧板鱼)
体侧扁,较高,略呈菱形。头短宽,吻圆钝。口甚宽,横裂,占整个吻腹面。下唇限于口角。下颌外露,角质边缘锋利。须2对,短小。背鳍刺强,具锯齿,分枝鳍条8~9。尾鳍深分叉。
生活在江河流水中,常在激流石滩刮食着生藻类。常见体重0.5~1kg。肉细味美,为地区性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珠江和乌江水系。





少鳞白甲鱼 鲤科
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acanthopterus (Fowler)
体纺锤形、稍侧扁。头短宽。吻圆钝。口下位,横裂,颇宽,与该处头宽相等,头长约为其2倍。下唇仅限于口角。下颌外露,具锐利角质缘。无须。鳞片较大。背鳍硬刺带锯齿,分枝鳍条11~12。尾柄细长。
喜生活于江河流水环境。个体中等大,常集小群活动。以着生藻类为食。分布于澜沧江水系。





中国结鱼 鲤科
Tor (Tor) tor sinensis Wu
体侧扁。吻尖,前突。口下位。唇厚肉质,完全覆盖颌部边缘,下唇3叶,中叶发达,呈舌形,成鱼的中叶后缘几平口角。须2对,吻须短,颌须后伸达眼后缘。鳞大。侧线略下弯。背鳍硬刺粗壮光滑。尾鳍叉形。
中下层鱼类。平时栖居江河干流缓流处。幼鱼食浮游动物,成鱼杂食,主食水生无脊椎动物,择卵石底、急流中繁殖,产卵盛期7~9月,个体大,可达8kg,肉味鲜美,为产区常见食用鱼。分布于西双版纳澜沧江。





叶结鱼 鲤科
Tor (Parator) zonatus Lin
(五涧鲮、九涧鲮、红尾勾)
体长,侧扁,背部隆起,腹部平。吻稍钝。口下位。唇厚、肉质,下唇3叶,中叶狭长,极发达,后缘超过口角线。须2对,吻须细弱或退化,颌须较长。背鳍硬刺粗壮,后缘具强锯齿,背鳍前有平卧倒刺。尾柄略细。尾鳍深叉。体侧有5条垂直黑条纹,大个体不显。
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清水激流和多石河溪的深水处,常集群,健泳。食昆虫幼虫、虾和底栖生物。3~4月产卵。一般个体0.5~1kg,为产区常见经济鱼类。分布于珠江水系。





桂华鲮 鲤科
Sinilabeo decorus (Peters)
(青衣、扁青衣、沉香鱼)
体长,稍侧扁,腹部圆。吻稍钝,密布珠星。口宽,下位,弧形。吻皮边缘具细缺刻,近口角处外露,下唇与下颌分离,下唇边缘及内面布满小乳突,具颏沟。下颌角质缘略外突。须极小,成鱼吻须退化,颌须位口角深沟内。背鳍无硬刺,最长鳍条大于头长。尾鳍深叉。
栖息于石底激流的江河或山溪。食藻类、青苔及有机碎屑。3~4月集群产卵。常见0.5~lkg,最大4kg。为产区经济鱼类。分布于西江水系。





伍氏盆唇华鲮 鲤科
Sinilabeo discognathoides wui Zheng et Chen
(圆青衣、青鱼、泥鲥)
体长,稍侧扁,腹部圆。头较小。吻钝。口下位,甚宽。吻皮边缘具浅缺刻,盖住上唇中部,口角处外露。下唇与下颌有深沟相隔,内面乳突细小,唇后有浅沟相通。颏沟显著。下颌具锐利角质缘。须2对,细小。背鳍无硬刺,最长鳍条等于头长;尾鳍分叉极深。
下层鱼类,多栖息在清澈、多石的江河深水处。主食着生藻类。个体较大,常见2~3kg,最大达5kg为产区经济鱼类。分布于珠江水系。





舌唇鱼 鲤科
Lobocheilus melanotaenia(Fowler)
体细长,侧扁。头小。吻部略圆。口下位。 吻皮与上唇分离、下唇颇厚,与下颌分离,形成肉垫,前部完全游离;下颌内缘宽砌降起,具角质缘。颌须1对,细小。背鳍无硬刺,尾鳍分叉较深。
喜生活于缓流水体泥底河段。为下层生活的小型鱼类,常见体长60~150 mm。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澜沧江。





纹唇鱼 鲤科
Osteochilus vittatus (Cuvier et Va1enciennes)
(土狗鲫、土脯鱼、肉鲮、假鲮)
体侧扁,腹部圆。头短。吻前突。口小,下位。唇发达,与上下颌分离,且向外翻卷,露出唇内面明显的斜条形皮褶,下唇中部的皮褶断成多列尖形小乳突。须2对,均短。背鳍无硬刺,基部较长;尾鳍分叉。
小型经济鱼类,喜居小河缓流,也可在静水中生活。杂食性。常见体长80~160mm。分布于珠江、闽江、九龙江、红河等水系和海南岛。





纹唇鱼 鲤科
Osteochilus vittatus (Cuvier et Va1enciennes)
(土狗鲫、土脯鱼、肉鲮、假鲮)
体侧扁,腹部圆。头短。吻前突。口小,下位。唇发达,与上下颌分离,且向外翻卷,露出唇内面明显的斜条形皮褶,下唇中部的皮褶断成多列尖形小乳突。须2对,均短。背鳍无硬刺,基部较长;尾鳍分叉。
小型经济鱼类,喜居小河缓流,也可在静水中生活。杂食性。常见体长80~160mm。分布于珠江、闽江、九龙江、红河等水系和海南岛。





纹唇鱼 鲤科
Osteochilus vittatus (Cuvier et Va1enciennes)
(土狗鲫、土脯鱼、肉鲮、假鲮)
体侧扁,腹部圆。头短。吻前突。口小,下位。唇发达,与上下颌分离,且向外翻卷,露出唇内面明显的斜条形皮褶,下唇中部的皮褶断成多列尖形小乳突。须2对,均短。背鳍无硬刺,基部较长;尾鳍分叉。
小型经济鱼类,喜居小河缓流,也可在静水中生活。杂食性。常见体长80~160mm。分布于珠江、闽江、九龙江、红河等水系和海南岛。

TOP

卷口鱼 鲤科
Ptychidio jordani Myers
(嘉鱼、老鼠鱼、鼠头鱼)
体长,圆筒形,后部稍侧扁。头小。吻尖突,吻皮下包,边缘**成分枝状流苏,盖住口部。口下位。上唇消失,下唇有短须状小突。上颌尖形,颌具角质锐缘。须2对,粗长约等。眼小,眼间窄。鳞小,侧线鳞40以上;围尾柄鳞约20。背鳍无硬刺,位置较前。
生活在岩石底的深水河段及通泉水的石洞中。4~5月产卵。食底栖生物、藻类等。常见个体150~500g,最大1kg。肉细嫩、富脂肪,誉称珠江四大名贵河鲜之一。分布于珠江水系及台湾。





鲮 鲤科
Cirrhinus molitoreella(Cuvier et Valendennes)
(土鲮、鲮公、雪鲮)
体纺锤形,侧扁。头短,吻圆钝。口小,下位。吻皮覆盖上唇基部。两侧外露。上唇边缘具裂纹,下唇边缘布满乳突。颌具角质锐缘,与唇分离。须2对,吻须粗长,颌须细小,退化。背鳍无硬刺;胸鳍尖短;尾鳍宽,叉形。胸鳍上方有深蓝色带闪光的菱形斑。
生活在江河底层,主食着生藻类。不耐寒,水温低于7℃,即亡。生殖季节4~9月,集中于江河中上游产卵。常见体重0.5kg左右,最大4kg以上。为南方重要经济鱼类和池塘养殖对象之一。分布于珠江、韩江、闽江、澜沧江和红河等水系以及台湾、海南岛。





角鱼 鲤科
Epaleorhynchus bicornis Wu
(红眼鱼)
体长,圆筒形,后部侧扁。头小,吻圆钝,两侧各有一可活动的三角形小侧叶。吻皮向腹面扩展盖住上颌,边缘开裂成流苏。口下位。上唇消失,下唇与下颌分离,前部横狭区被有小乳突。颌具薄角质缘。有颊沟。须2对,吻须长,颌须微细。背鳍无硬刺;尾鳍深分叉。
下层鱼类,栖息于流水中以刮食周丛生物为生。体型较小,为偶见种。分布于怒江。





大眼卷口鱼 鲤科
Ptychidio macrops Fang
(滑衣、四方头、油鱼、深眼丁)
体圆筒形,较粗短。头短宽。吻钝,顶观略呈方形。口部结构同卷口鱼,吻皮边缘流苏较短。须2对,吻须稍长。眼大,眼间宽。鳞较大,侧线鳞40以下,围尾柄鳞16。
个体较小,一般为100~150g, 最大不超过400g。数量稀少。仅分布于西江。





直口鲮 鲤科
Rectoris posehensis Lin
(油鱼、线鱼、凤岩鱼)
体长,近圆筒形,尾柄侧扁。头小。吻尖。口下位,吻皮下包,盖住上颌,边缘流苏状开裂,具小乳突。上唇消失,吻皮连下唇,下唇厚,前缘有布满乳突的狭窄区。上颌弧形,下颌平,具锐缘。须2对,吻须粗,颌须微细。背鳍无硬刺;尾鳍深叉。
底层鱼类。常栖居于激流浅滩,食着生藻类。6~10月集群产卵。个体不大,常见体长80-140mm。含脂量高,为产地小型经济鱼类。分布于西江水系。





异华鲮 鲤科
Parasinilabeo assimilis Wu et Yao
(线鱼、油鱼)
体较粗壮,腹面圆。头小。吻略尖。口下位,弧形。吻皮结构似亘口鲮,上唇消失,下唇前缘有布满小乳突的半月形区。两颌具薄锋。须2对,吻须粗长,颌须细短。眼小,眼间隆起。背鳍基部短,无硬刺。
栖息于江河上游砾石底的缓流处,以着生藻类为食。个体小,常见体长80~100mm。肉细嫩、含脂量高,为产区的食用鱼。分布于珠江水系及湘江、澧水等长江支流。






唇鱼 鲤科
Semilabeo notabilis Peters
(没六鱼、木头鱼、岩鲮)
体长,圆筒形,腹部平,尾柄侧扁。吻圆钝。口下位。吻皮厚,下包盖住上颌,边缘平,其上布满整齐的角质乳突。上唇消失,下唇厚,内弯,前缘为密布小乳突的三角区。须2对,均细小,颌须常退化。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柔软,其长远超过头长。
下层鱼类,栖息于岩石底的江河。常在与泉水相通的岩洞中越冬。食着生藻类及有机碎屑。2~5月繁殖。中型个体,常见体重1~2kg,最大5kg。体肥肉嫩,为珍贵经济鱼类。分布于珠江及红河水系。





东方墨头鱼 鲤科
Garrao orientalis Nichols
(狮子鱼、崩鼻鱼、墨鱼、癞鼻子鱼)
体长,圆筒形,腹部扁平,尾柄侧扁。头宽。吻部鼻前深陷,将吻分作两部,上部为游离吻突。口下位,横裂。吻皮盖住上颌,边缘流苏状,上有小乳突。下唇呈圆形吸盘,中央肉垫光滑,周缘游离薄片被有小乳突。须2对。下咽齿3行。鳞片较大。
在水质清澈的山溪中营底栖生活,常吸附于石上刮食着生藻类。常见体长100~180 mm,最大300mm。肉味鲜美,富含脂肪,颇受群众喜爱。分布于闽江、珠江、红河、澜沧江、伊洛瓦底江等水系和海南岛。






四须盘鮈 鲤科
Discogobio tetrabarbatus Lin
(油鱼、坑鱼)
体圆筒形,腹部平。头稍扁平。吻突出,两侧各有1明显的角质突。口下位,稍呈弧形。吻皮盖住上颌,边缘流苏状,布满小乳突,下唇宽阔,中间形成一前面和两侧隆起的马蹄形小吸盘,唇侧后缘薄片游离。须2对,吻须较长。下咽齿2行。鳞小。鳃孔上角有一黑点。
喜生活在江河上游和山涧溪流。体小,常见个体60~100 mm。有一定经济价值。分布于珠江水系。





短须裂腹鱼 鲤科
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 (Fang)
(缅鱼、沙肚)
体长,稍侧扁。头钝锥形。口下位,横裂。下颌具锐利角质。唇肉质,下唇新月形,具乳突,唇后沟连续。须2对,较短,等长,为1/2眼径。体被细鳞,胸腹部鳞片明显;侧线上鳞约25枚;具臀鳞。背鳍刺较强,具锯齿,起点在腹鳍之前。
生活于流水环境,常集群。食着生藻类,以硅藻为主。生殖期约3~4月。卵巢有毒。最大个体约500mm,为产区主要经济鱼类。分布于金沙江、雅砻江和乌江等水系。





墨脱裂腹鱼 鲤科
Schizothorax molesworthi (Chaudhuri)
体长,稍侧扁。头短钝,吻宽圆。口下位,横裂或略呈弧形。下颌显著外露,前缘具锐利角质。唇厚,发达,上、下唇在口角相连,下唇肉质,具乳突,后缘游离,唇后沟连续。须2对,细短,长度显著小于眼径。体被细鳞,胸腹部裸露;侧线上鳞20左右;具臀鳞。背鳍刺弱,具个发达的锯齿,起点在腹鳍之前。
喜生活于流水峡谷之中。以着生藻类为食。体中等大,有一定经济价值。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下游和伊洛瓦底江上游支流。





怒江裂腹鱼 鲤科
Schizothorax nukiangensis Tsao
体长,稍侧扁。头近锥形。口下位,几近横裂。下颌前缘具锐利角质。下唇完整,窄长形,具乳突,唇后沟连续。须2对,较长,约为眼径的2倍。体被细鳞,胸腹部裸露。侧线上鳞31枚以上。臀鳞发达。背鳍刺较弱,后缘下侧具细小锯齿,起点与腹鳍相对。
多栖息于峡谷急流。主食着生藻类。分布于怒江上游,是该区主要经济鱼类之一





四川裂腹鱼 鲤科
Schizothorax kozlovi Nikolsky
体长,稍侧扁。头锥形。吻部稍突出。口下位,弧形。下颌前缘角质不发达。唇较发达,左右下唇叶相互接触,中叶小,唇后沟连续。须2对,等长,约为眼径的2倍。体被细鳞,胸腹部具鳞,侧线上鳞25左右,具臀鳞。背鳍刺强,具深锯齿,起点在腹鳍之前。
喜在流水湍急的峡谷江段生活。主食水生昆虫幼虫等。最大个体近500mm,有经济价值。分布下长江上游的金沙江、雅砻江水系。





厚唇裂腹鱼 鲤科
Schizothorax labrosus  Wang,Zhuang et Gao
(窝子鱼、翻嘴皮鱼)
体长,侧扁。头锥形。口下位,弧形。下颌前缘无锐利角质。下唇分两叶,唇后沟中断,随体增长,唇渐肥厚,出现中叶并与左右相连。须2对,长度小于眼径。体被细鳞,胸腹部具鳞,侧线上鳞25左右,具臀鳞。背鳍刺强,有锯齿,起点在腹鳍之前。
栖息在湖周中下层水体,主食水草和着生藻类,最大个体长超过800 mm。为产区主要经济鱼类。分布于滇北沪沽湖。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