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小裂腹鱼 鲤科
Schizothorax parvus Tsao
(面鱼)
体长,侧扁。头锥形。口下位,马蹄形。下颌无锐利角质缘。下唇细狭,分两叶,唇后沟中断。须2对,长约等于眼径。体被细鳞,胸腹部均具鳞,侧线上鳞至多20。具臀鳞。背鳍刺较强,其后侧缘的下方具明显的锯齿,起点在腹鳍之前。
中等体型,但在同属鱼类中个体略小。具一定经济价值。仅见于长江上游支流云南漾弓江。





灰裂腹鱼 鲤科




裸腹重唇鱼 鲤科
Diptychus kaznakovi (Nikolsky)
(花鱼)
体长,近圆筒形。头锥形,吻突出。口下位,马蹄形。下颌无锐利角质。唇极发达,下唇侧叶极宽厚,前部相连,唇后沟连续。须1对,位于口角,末端达前鳃盖骨。体被细鳞,胸腹部裸露,侧线上鳞30枚左右。具臀鳞。背鳍不分枝鳍条为光滑软刺;腹鳍起点在背鳍基部中央的丁方。
以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体中等大,为产区重要经济鱼类。分布于金沙江上游。





中甸重唇鱼 鲤科
Diptychus chungtiensis Tsao
体长,略侧扁,尾柄稍圆。头锥形,吻钝。口下位,马蹄形。下颌无锐利角质缘。唇稍薄,下唇侧叶窄,唇后沟中断。口角有短须1对,末端不超过眼后缘。体被细鳞,胸腹部裸露,侧线上鳞30左右,具臀鳞。背鳍不分枝鳍条为光滑软刺,腹鳍起点与背鳍基的后半部相对。
分布于云南中甸盆地的内流水体及金沙江水系的小中甸河,为该地区主要经济鱼类。





厚唇裸重唇鱼 鲤科
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 Herzenstein
(重唇花鱼、麻鱼)
体长略呈圆筒形,尾柄细长。头锥形,吻突出。口下位,马蹄形。下颌无锐利角质。唇厚,极发达,下唇侧叶具皱褶,前部相连,唇后沟连续须1对,位于口角,较粗,长大于眼径。体大部裸露,仅有臀鳞和肩带上方的少数肩鳞。背鳍不分枝鳍条为光滑软刺;腹鳍起点与背鳍基部的后端相对。
主食水生无脊惟动物。最大个体约600 mm,分布于长江和黄河上游支流的高原宽谷河段,是黄河上源的重要经济鱼类。





全裸裸重唇鱼 鲤科
Gymnodiptychus integrigymnatus Huang
(冷水鱼)
体长,侧扁。头锥形。口大,亚下位,弧形。下颌前缘无锐利角质。唇狭窄,下唇分两叶,唇后沟不连续。口角具须1对,极细小。除臀鳞外,全身裸露。背鳍刺软,无锯齿,起点显著在腹鳍之前。
是高山冷水中生活的小型鱼类。分布于伊洛瓦底江上游的大盈江。





松潘裸鲤 鲤科
Gymnocypris potanini Herzensten
(冷水鱼)
体长,稍侧扁。头锥形。口亚下位,弧形。下颌无锐利角质。唇薄,下唇侧叶细狭,唇后沟中断。无须。体大部裸露,仅有臀鳞和少数肩鳞。背鳍刺细弱,后侧缘下部具细锯齿,起点在腹鳍之前。
小型鱼类,体长不超过200 mm。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分布于长江上游的支流中。





花斑裸鲤 鲤科
Gymnocypris eckloni Herzensten
(大嘴巴鱼、大嘴花鱼)
体长,侧扁。头锥形。口亚下位,口裂较大。下颌无锐利角质。唇薄,下唇侧叶狭窄,唇后沟不连续。无须。大部分裸露,仅有臀鳞和少数肩鳞。背鳍刺强,具发达的锯齿,起点稍在腹鳍之前。体侧具多数环状、点状或条状的斑纹
栖息在高原宽谷河道之中,杂食。个体较大。分布于黄河上游和柴达木盆地的奈齐河水系,为黄河上源重要经济鱼类。





黄河裸裂尻鱼 鲤科
Schizopygopsis pylzovi Kesskr
([鱼景]鱼、小嘴巴鱼)
体长、稍侧扁。头近锥形,吻钝圆。口下位,横裂。下颌前缘具锐利角质。唇细狭,下唇仅限于口角,唇后沟中断,间距甚宽。无须。体裸露,仅具臀鳞和少数肩鳞。背鳍刺强,具深锯齿,起点在腹鳍之前。
栖息于高原宽谷河流,食着生藻类和植物碎屑,体长达300mm,分布于黄河上游和柴达木河,是黄河上源主要经济鱼类。





软刺裸裂尻鱼 鲤科
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 Herzenstein
(土鱼)
体长,稍侧扁。头略圆钝。口下位,几呈横裂。下颌具锐利角质。下唇细狭,唇后沟中断。无须。体大部裸露,仅具发达的臀鳞和少数肩鳞。侧线平直,前段皮褶明显。背鳍具刺,小个体强,锯齿深,随生长刺变弱,锯齿减少减弱;背鳍起点在腹鳍之前。
冷水性鱼类,多生活于高原河流的宽谷中,冬季在洞穴、石缝中越冬。食着生藻类和植物碎屑。7~8月繁殖,卵巢有毒。常见个体0.5kg以下,产量较大。分布于金沙江和雅砻江水系。为该区重要经济鱼类。





骨唇黄河鱼 鲤科
Chuanchia labiosa Herzenstein
(大嘴鳇鱼、鳇精)
体长,梢侧扁。头锥形,吻突出。口下位,横裂。下颌角质发达,向上倾斜形成截形钝缘。唇较发达,下唇完整,肉质,无乳突;唇后沟连续,中部较浅。无须。除臀鳞和肩鳞之外,全体裸露。背鳍刺强,具发达锯齿,起点稍在腹鳍之前。
栖息于高原缓流和静水水体,主食水生昆虫。最大个体达300mm,是产区的经济鱼类。分布于黄河上游。





扁咽齿鱼 鲤科
Platypharodon extremus Herzenstein
(小嘴巴鱼、鳇鱼、草地鱼)
体长,稍侧扁。头锥形,吻钝。口下位,横裂。下颌具锐利角质。上唇厚,下唇细狭,唇后沟中断,间距宽。无须。体裸露,仅余臀鳞。背鳍刺很强,后缘具发达锯齿,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臀鳍起点显著后移。
栖息于高原宽谷缓流或沼泽区静水中。主食着生藻类。最大个体超过600mm。分布于黄河上游。是该区最重要的经济鱼类。

TOP

乌原鲤 鲤科
Procypris merus Lin
(乌鲤、乌钩、墨鲤、黑鲤)
体侧扁,成长菱形,背部隆起甚高。头较小。口端位。唇很厚,具明显小乳突。,须2对,较长。背、臀鳍硬刺强壮,后缘带锯齿。背鳍外缘明显内凹,胸鳍末端超过腹鳍起点。
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江河深潭。杂食,以底栖生物为主。生殖期11月至翌年1月,分批产卵。常见体重0.5~lkg,最大7kg。肉鲜美可队为上等食用鱼类。分布于西江水系。





三角鲤 鲤科
Cyprinus multitaenata Pellegrin et Chevey
(江鲫、黄板鲤、黄鲫)
体颇高,背部显著隆起,而后急剧下斜,似三角形。头小,吻稍尖。口亚下位。唇较厚。须2对。背、臀鳍硬刺粗壮,后缘带锯齿。背鳍基部长,外缘平。胸鳍末端尖,超过腹鳍起点。尾柄高大于尾柄长。
多生活于江河流水的中下层,是以底栖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产卵期2一3月,卵粘附于水草孵化。常见个体0.5kg最大2kg以上。为产区食用鱼类。分布于西江水系。





尖鳍鲤 鲤科
Cyprinus acutidorsalis Wang
(海 鲤)
体极高,背部显著隆起,而后急剧下斜。头短。口端位。须2对,吻须甚短。背、臀鳍具带锯齿的强刺。背鳍外缘明显内凹,起点位置后于腹鳍基部;胸鳍末端不达腹鳍。尾柄长高相等。
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江河口,主食底栖生物。2~3月产卵,粘附于水草上孵化。常见体重0.5kg。肉肥嫩,味佳,为群众喜爱的上等鱼。分布于海南岛各水系及广西钦江的下游。





春鲤 鲤科
Cyprinus longipectoralis Chen et Hwang
(春鱼)
体长,侧扁。头较窄长,大于体高。吻尖。口端位,斜裂。须1~2对,吻须不发达或退化。背、臀鳍均具带锯齿的硬刺。胸鳍长,未端达腹鳍起点;背鳍基部长,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后部与臀鳍基部相对。
以食底栖寡毛类为主。中型鱼类,常见体长150~350mm。仅分布于云南洱海,为产区食用鱼类。





大头鲤 鲤科
Cyprinus pellegrini pellegrini Tchang
(大头鱼、碌鱼)
体长,侧扁。头特大,头长大于体高、大于背鳍基长,头背宽而平坦。口阔且大,亚上位,口裂显著倾斜,口宽大于吻长。无须。鳃耙细密,长而柔软,其长大于鳃丝。背、臀鳍具带锯齿的硬刺。背鳍基长,鳍条短,外缘深凹.尾柄细长。
喜生活在清澄的水体中,中上层鱼,性活跃。食浮游动物。5~6月繁殖,卵粘性。生长较慢。原为产地重要经济鱼类,现数量极少。分布于云南星云湖和杞麓湖。





洱海大头鲤 鲤科
Cyprinus pellegrini barbatus Chen et Hwang
(大头鱼)
外形与大头鲤相似,但具须1~2对,吻须不发达或退化。鳃耙较少且短,最长鳃耙仅稍长于鳃丝长度的一半;头长等于或略大于体高而短于背鳍基部的长度。
生活于开阔水面,主食浮游动物,也摄食少量寡毛类、水草。生殖期集中于4月下旬到5月。中型鱼类,常见体长150~350mm。为产区食用鱼。分布于云南洱海和异龙湖。





须鲫 鲤 科
Carassboides cantonensis(Heincke)
(江鲫、高背鲫、黄鲫、松鲫)
体高,侧扁,背部显著隆起,近三角形。头短小。吻钝圆。口端位,弧形。须2对,均短细。背、臀鳍硬刺粗壮,后缘带锯齿,基部长,外缘平直;胸鳍末端圆,几达腹鳍起点;背腹鳍起点相对。
生活在江河缓流或静水的中下层,多在泥底水草茂盛处活动。性杂食,以藻类、水草为主。生殖期3~5月。生长较慢,常见为250~500g。为产区食用鱼类。分布于珠江水系及海南岛各河流。

TOP

拟平鳅 平鳍鳅科
Liniparhomaloptera disparis disparis (Lin)
体圆筒形,宽高约等。义胸部腹面平,后部侧扁。头平扁。口小,口前具吻须。吻褶分3叶,叶端尖,吻须2对,口角须1对。下唇肉质,边缘具小乳突。鳃裂大,扩展到义腹面,体破细鳞。胸鳍平展,不达腹鳍;肯腹鳍几相对;腹鳍分离;臀鳍后位:尾鳍凹形。头背部具黑色小圆斑。
生活在卵石底质、水流湍急的山涧溪流。为底栖小型鱼类。常见体长40~80mm分布于珠江水系、广东鉴江及广西南流江。





平舟原缨口鳅 平鳍鳅科
Vanmanenia pingchowensis (Fang)
体圆筒形,头胸部腹面平,尾部侧扁。头平扁。口稍宽,弧形。口前具吻沟。吻褶分3叶,叶端呈须状;叶间有2对吻须。口角具须2对。下唇边缘有4个分叶乳突。鳃裂扩展到头腹面。体鳞甚细。腹鳍分离,起点与背鳍第3、4分枝鳍条相对。肛门近臀鳍起点。臀鳍位后,尾鳍内凹。背鳍后方具亮斑1对。
小型鱼类、营底栖生活,常栖息于水质清澈、底多卵石、水流湍急的山涧溪流中。分布于珠江和长江的湘江、沉江等水系。





琼中拟平鳅 平鳍鳅科
Liniparhomaloptera disparis qiongzhonqensis Zheng et Chen
为拟平鳅分布于海南岛万泉河水系的一亚种。与指名亚种的主要区别在于体色较浅,头背部满布细密虫蚀状斑纹.





海南原缨口鳅 平鳍鳅科
Vanmanenia hainanensis Chen et Zheng
体形和口部构造与平舟原缨口鳅相似,但其腹鳍位置稍前,起点约与背鳍第二根分枝鳍条相对;背鳍后方无明显的亮斑。分布于海南岛昌江水系。





裸腹原缨口鳅 平鳍鳅科
Vanmanenia gymnetrus Chen
体型、体色近似平舟原缨口鳅,但其体较低;腹部裸露区大,后缘近腹鳍起点;肛门位腹鳍腋部与臀鳍起点之中点。吻褶特化,口前吻部除2对吻须外,尚有由吻褶叶尖特化的3条次级吻须,吻褶边缘还分化出许多小乳突。
生活习性也与平舟原缨口鳅相近。分布于九龙江水系。





横斑原缨口鳅 平鳍鳅科
Vanmanenia striata Chen
外形和口部构造亦与平舟原缨口鳅相似,但吻褶边缘圆钝,吻须短小,呈乳突状。肛门位置近腹鳍腋部。体被不规则的横斑。
生活习性与平舟原缨口鳅近似。分布于红河上游和澜沧江水系。





斑纹缨口鳅 平鳍鳅科
Crossostoma stigmata Nichols
体长,圆筒形,头胸部腹面平,尾柄略侧扁。头平扁。口前具宽吻沟。吻沼特化为次级吻须;分2~3排,共13条。下唇前缘分2叶,后侧有1对疣突。口角须1对。鳃裂扩展到头腹面。胸腹裸露区扩展到胸腹鳍起点间的中点。偶鳍平展;胸鳍起点在眼后下方,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分离。尾柄高小于尾柄长。体被云斑。
底层鱼类,多栖息在底质为卵石、水色清澈的山涧溪河急流处。体长不超过100 mm。分布于闽江水系。





花尾缨口鳅 平鳍鳅科
Crossostoma fascicauda Nkhols
外形及口的构造与斑纹缨口鳅相似,但胸腹裸露区仅限于胸鳍腋部之前;尾柄高约等于尾柄长;体侧具波形纵纹。
生活习性与斑纹缨口鳅近似。分布于福建九龙江及木兰溪等沿海小溪。





中华原吸鳅 平鳍鳅科
Protomyzon sinensis Chen
体长,圆筒形,头胸部腹面平,尾部侧扁吻宽扁。口小,弧形,口前具吻沟,吻褶分3叶,叶间具吻须2对;口角须l对唇薄,无明显乳突。鳃孔小,不达胸鳍基部偶鳍个展;胸鳍起点在眼后下方,末端远不及腹鳍。腹鳍分离;尾鳍凹形,体侧被横斑。
小型鱼类。喜在底多砾石、水流湍急的溪河中营底栖生活。仅分布于西江。





方氏拟腹吸鳅 平鳍鳅科
Pseudogastromyzon fangi (Nichols)
体长,圆筒形,前腹面平,后部侧扁。吻褶分3叶,每叶边缘具2~4个乳突,叶间有2对小吻须,口角须1对。唇肉质,下唇特化为“品”字形皮质吸附器,后缘皮脊念珠状。鳃孔小,止于胸鳍基的上方。胸鳍起点在眼下方,末端超过腹鳍起点;腹鳍分离,分枝鳍条8,基部具发达的肉质鳍瓣:尾鳍斜截。体侧具多数黑色狭横斑。
栖息于山溪急流的底层。体型特化,匍匐于石块上生活。个体小,体长不及100mm。分布于珠江和长江的湘江上游。





九龙江拟腹吸鳅 平鳍鳅科
Pseudogastromyzon fasciatus jiulongjiangensis Chen
形态与方氏拟腹吸鳅相似,定其下唇皮质吸附器不呈“品”字形:后缘的皮脊为线状;腹鳍分枝鳍条9;体侧具10~15条宽横斑。
生活习性亦同方氏拟腹吸鳅。分布于九龙江水系。





爬岩鳅 平鳍鳅科
Beaufortia evertfi (Nichols et Pope )
体长圆盘状,前部平扁,体宽大于体高,尾柄稍侧扁。口略宽,弧形。吻褶分3叶,叶间具2对细小吻须。口角须1对。下唇“八”字形,中部具缺刻,唇片边缘具乳突。鳃孔小,止于胸鳍上方。偶鳍宽,平展,胸鳍起点位鼻孔后缘的下方,末端盖过腹鳍起点:腹鳍连成吸盘,显著盖过肛门,基部具发达的肉质鳍瓣;臀鳍小,具硬刺。尾柄高大于尾柄长。尾鳍斜截。
底栖小型鱼类。体型特化,栖息于水流湍急、多砾石的山涧溪河中,吸附于石块上生活。分布于海南岛各水系。





细尾贵州爬岩鳅 平鳍鳅科
Beaufortia kweichwensis gracilicauda Chen et Zheng
为贵州爬岩鳅分布于珠江水系东江、北江上游的一个亚种.与指名亚种相比,尾柄较细,尾柄高等于尾炳长;背鳍稍前,其起点在腹鳍第一根分枝鳍条之前。





广西华平鳅 平鳍鳅科
Sinohomaloptera kwangsiensis Fang
体长,圆筒形,体高与宽约等,尾柄细长,侧扁。头低平,吻扁薄。口小,弧形。口前具吻沟和吻褶。吻须、口角须各2对。唇具发达乳突,上唇之排,下唇1排。颏部有4个乳突,排成2行。鳃裂扩展到头腹面。鳞细,具棱脊,胸腹部裸露。腹鳍不相连,有2根不分枝鳍条;臀鳍小,无硬刺;尾鳍叉形。
小型鱼类。在江河急流石滩上营底栖生活。分布于珠江、红河、广西南部和海南岛等水系。





伍氏华吸鳅 平鳍鳅科
Sinogastromyzon wui Fang
(石壁鱼)
体宽短,平扁,体高明显小于体宽。头宽圆。口呈弧形。口前具吻沟和吻沼。吻褶叶间有小吻须2对;口角须2对。唇具乳突,上唇1排,下唇乳突不显。鳃裂扩展到头腹面。鳞稍大,腹鳍前的腹面不裸露。腹鳍连成吸盘,有不分枝鳍条7~8;臀鳍硬刺粗壮;尾鳍凹形。
底栖小型鱼类。体型特化,能吸附在水流湍急的砾石上生活并能匍匐跳跃前进。分布于珠江水系。

TOP

西江鲶 鲶科
Silurus gilberti Hora
(六须鲶、山鲶拐)
体长,前躯短圆,后部长而侧扁。头小,平扁。口大,上颌稍突出,颌均具细齿。眼小,眼间甚宽。须3对;上颌须长,延伸超过臀鳍起点,下颌须2对,止于胸鳍中部及基部。背、腹鳍短小;胸鳍刺短弱;臀鳍基部极长;尾鳍微内凹。
生活在山溪多砾石处。个体不大,常见体长80~180 mm,数量较少。分布于西江水系、海南岛及湘江上游。





越鲶 鲶科
Silurus cochinchinensis Cuvier et Valencien neses
(山 鲶)
外形与西江鲶相似。须2对;上颌须稍短,后伸超过腹鳍起点;下颌须1对,后伸至胸鳍起点之后。
生活在山涧溪流中,多在砾石缝隙中活动。以水牛昆虫、小虾、鱼为食。个体较小,数量少。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等地的山溪中。




胡鲶 胡鲶科
Clarias batrachus (Linnaeus )
(胡子鲶、塘角鱼、塘虱)
体长,后部侧扁。头宽扁。眼间甚宽。口亚下位,弧形。颌有绒状齿。须4对,发达,口角须超过鳃孔。鳃腔内有辅助呼吸器官。背、臀鳍均长,不与尾鳍相连;胸鳍具硬刺;尾鳍圆形。
为热带、亚热带鱼类,耐寒力差。喜群居,常栖息于江河、池塘、沟渠的阴暗处和洞穴中。主食小鱼虾和水生昆虫。4~5月筑巢产卵。为南方的养殖鱼类。肉细嫩,味佳,营养价值高,被视为滋补食品,有药用功效。分布于长江及以南的各水体。




长臀刀鲶 锡伯鲶科
Platytropis longianalis Huang
(绸子鱼)
体长,侧扁,自胸鳍基至肛门具腹棱。头小,吻钝。眼大,位低。口亚下位。须4对,均长,鼻须伸至背鳍起点之前;上颌须达臀鳍基底中点之后;2对下颌须超过腹、臀鳍起点。背、胸鳍刺后缘具细锯齿。胸鳍尖长,后伸超过腹鳍起点;腹鳍短小;臀鳍基甚长;脂鳍极小。
生活在江河流水中。以食水生昆虫为主。分布于澜沧江中、下游及其支流。




长臀鮠 长臀鮠科
Cranoglanis bouderius bouderius (Richardson)
(骨鱼、牯鱼)
体长,侧扁。头尖,平扁,头后斜向隆起。顶骨板裸露、粗糙。枕突长,几达背鳍。口宽,横裂,近端位。须4对,上颌须最长,后伸超过胸鳍中部。鳃膜不连鳃峡。背、胸鳍刺长,前后缘具弱齿;脂鳍短;臀鳍分枝鳍条28一33。匙骨细长,后突尖、形。
底层鱼类。栖息于江河下层,善泳。食螺蜘及小鱼虾。常见体重0.5kg肉嫩多脂,味鲜美,为南方的上等鱼品。分布于珠江水系。






海南长臀鮠 长臀鮠科
Cranoglanis bouderius multiradiatus (Koller)
头尖,须长,外形与长臀鮠相似,而其体较高;眼稍小;眼间距略大;臀鳍条较多,分枝鳍条34~43;而最主要的区别点为匙骨粗宽,上缘呈弧形凸出,后突末端钝圆。
生活习性也似长臀鮠。为健游的中下层鱼类。为动物性的杂食鱼类,主食水生昆虫,也食小鱼、蚬、水生植物等。约5月产卵。分布于海南岛和红河水系。



条纹鮠 鲿科
Leiocassis virgatus (Oshima)
体侧扁。头小、吻短钝。须4对,短且纤细,以上颌须为最长,向后达胸鳍起点。背、胸鳍刺后缘具细锯齿;脂鳍稍短于臀鳍,并与之相对。尾柄较高。尾鳍叉形。体侧有暗色纵带,尾鳍两叶各具1条纹。
为底层鱼类,食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个体小,数量少。分布于珠江、红河水系和海南岛。





斑鱯  鲿科
Mystus guttatus (Lacepede)
(* 鱼、芝麻* 、梅花鲇)
体长,侧扁。头平扁,吻钝。口宽,弧形。眼较大。须4对,上颌须最长,末端达腹鳍基。背鳍刺细短,后缘具细锯齿。胸鳍刺扁长,前缘齿弱,后缘齿粗大。脂鳍高,且特长,后缘游离,圆形。尾鳍分叉,上叶略长。体侧具不规则的大小斑点。
栖息于江河的底层,食甲壳类、水生昆虫和小鱼虾,个体较大,常见1~2kg,最大10kg。肉嫩,味鲜,数量多,为产区重要经济鱼类。分布于珠江水系。

TOP

修仁(鱼央) 钝头鮠科
Liobaqrus xiurenensis Yue
(鼻鼻鱼)
体长,前部圆,后部侧扁。头略短,两颊鼓出。吻宽扁。口下位,唇厚,上颌突出,颌具绒状齿。眼极小。鳃孔大。须4对,稍扁,上颌须最长,但不达胸鳍。背鳍刺短而光滑;胸鳍刺后缘有锯齿。脂鳍低长,起点与臀鳍相对,末端游离。尾鳍截形。
小型底层鱼类,生活在山涧溪河中。常见体长为50~100 mm。分布于珠江水系。




福建纹胸鮡 鮡科
Glyptothorax fukiensis (Rendahl)
(石黄姑、骨钉、黄牛角、羊角鱼)
体略平扁,后部侧扁,尾柄高。头宽扁。体长为头长的4倍以下。眼小。须4对,上颌须基部有皮沼与吻部相连,后部尖细,超过鳃孔。鳃膜连峡部,间距甚小。胸部沼皱形成吸着器,后缘不超过胸鳍基部。胸鳍短;背、胸鳍具刺,前者后缘粗糙,后者锯齿明显。脂鳍短,与臀鳍相对。
为山溪生活的小型底栖鱼类,常栖息在急流石滩。4~5月产卵。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





海南纹胸鮡 鮡科
Glyptothorax hainanensis (Nichols et Pope)
形态特征似福建纹胸鮡,而其头较短,体长为头长的4倍以上;胸部吸着器的后缘超过胸鳍基部末端;背鳍刺后缘锯齿明显。胸鳍较长,末端几达腹鳍起点。
底栖性小型鱼类,适应山溪流水生活。个体小。数量稀少,无经济价值。分布于海南岛。





美丽纹胸鮡 鮡科
Glyptothorax lampris Fowler
体细长,后部侧扁,腹部圆,尾柄细。头小,平扁。眼小,上位。须4对,上颌须细长,基部稍具皮褶与吻部相连,后伸超过鳃孔。胸部吸着器较大。皮肤粗糙。背、胸鳍具刺,后缘带锯齿。脂鳍短,几与臀鳍相对。尾鳍深叉,叶端尖。体侧有3条黑色宽横斑。
小型鱼类。生活在溪流底层。分布于澜沧江水系。





黄斑褶鮡 鮡科
Pseudechenneis sulcatus (McClelland)
体长,近圆筒形,背凸腹平,向后渐细。头稍平扁。眼小。口下位唇厚,相连,具小乳突。须4对,鼻须短扁;上颌须短,有皮褶与吻部相连,末端尖突;下颌须2对,粗短,具小乳突。鳃孔止于胸鳍基部。胸部有圆形吸着器。背、胸鳍无硬刺,胸鳍大,平展如翅;偶鳍第一条特宽,腹侧面具横褶;脂鳍长,与臀鳍相对。尾柄细圆。尾鳍深叉。
为底栖性中小型鱼类,栖息在山涧溪河多砾石的急滩,常吸附于石块上生活。分布于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水系和雅鲁藏布江下游。





魾 鮡科
Bagarius bagarius (Hamilton)
(木瓜鱼、冬瓜鱼)
体粗壮,圆筒形,向后渐细,腹面平。头大,宽扁。眼小,上位,眼问宽。口大,下位,弧形。须4对,下颌须有皮褶与吻部相连,基部宽,末端细长,超过胸鳍起点。鳃孔大,鳃膜联合。与峡部分离。皮肤粗糙。背、胸鳍具刺;脂鳍短,位臀鳍上方。尾柄长,后部细圆。尾鳍深叉,上叶末端和胸鳍刺后端均呈丝状延长。
大型底栖色类,生活于大江河。性凶猛,捕鱼为食。5~6月繁殖。大者体长2m,是当地重要经济鱼类。分布于红河、澜沧江水系。





黄石爬鮡 鮡科
Euchiloglanis kishinouyei Kimura
(石爬子、石把鱼、石斑鱼)
体长,平扁,背部隆起,腹部平,后部侧扁。头极宽扁。眼甚小。口下位,横宽。唇厚,具小乳突,唇间以皮膜相连。须4对,鼻须扁薄,上颌须全部由宽阔的皮膜与吻部相连,末端尖突。鳃孔小,止于胸鳍基之上。背、胸鳍无硬刺;偶鳍平展,第一根鳍条粗大,腹面有横褶。胸鳍宽圆,不达腹鳍;脂鳍长;臀鳍小。尾鳍近截形。
为中小型底栖鱼类,常匍匐在河流砾石滩上生活,食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肉味鲜美,有一定经济价值。分布于长江上游的支流中。





扁头鮡 鮡科
Pareuchiloglanis kamengensis Jayaram
体长,平扁,背部隆起,腹部凹,后部侧扁。头宽扁。眼极小。口下位,近横裂。唇厚,具乳突,唇间皮膜相连。须4对,细短,唯上颌须发达,全部由宽阔的皮膜与吻部相连,末端圆钝。鳃孔小,止于胸鳍基中央,背鳍短,无硬刺;臀鳍短小;脂鳍低长;偶鳍平展,第一根鳍条宽扁,具横褶;胸鳍宽圆,末端超过腹鳍起点;尾鳍平截。
在石上营匍匐生活,主要食水生昆虫幼虫。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等水系,多见于支流。

TOP

食蚊鱼 胎鳉科
Gambusia affinis (Baird et Girard)
体长,稍侧扁,尾柄宽长,甚侧扁。头小,平扁。口小,上位,横裂。眼大,眼间宽平。鳞大。无侧线。胸、腹鳍小;腹、臀鳍靠近,背、尾鳍大,圆形。雄鱼臀鳍部分鳍果延长,转化为输精器;雌鱼腹部圆凸。
小型鱼类。生活于池塘、稻田或缓流水体的上层。体长最大50mm。卵胎生,仔鱼离母体即可自由游泳。无食用价值,吞食孑孓能力强,可用以灭蚊,原产北美,三十年代引入中国。现分布于南方各水体。




波纹鳜 (鱼旨) 科
Siniperca undulata Fang et Chong
(癞头桂)
体长圆形,侧扁。头大。吻略尖突。口大,下颌稍长,两颌有尖齿。前、间鳃盖骨后缘有明显锯齿,鳃盖骨门缘有2刺。体、颊、鳃盖均被小鳞。侧线弧。背鳍基长;胸、尾鳍圆形;腹鳍前移.具1硬棘。体侧有数条黄色纵波纹。
在江河流水中生活,常栖于河底石缝。性凶猛,以小鱼虾为食。个体较小,常见体长100~150mm。数量较少。分布长江、珠江等水系。




长棘银鲈 银鲈科
Gerres fllamentosus Cuvier
体卵圆形,侧扁。背缘弓状弯曲,背面狭窄,腹部钝圆。眼大。吻短。口小,端位。上颌两端游离,颌齿绒毛带状。背鳍基部长,第二根鳍棘呈纸状延长。胸鳍尖长;腹鳍胸位。体侧有8~10条由黑点组成的纵带。
为暖水性鱼类。栖息于近海及河口咸淡水水域,偶尔进入淡水。一般体长100~200mm。分布于南海近海及河口。




黄鳍鲷 鲷科
Sparus latus Houttuyn
体高,侧扁,长椭圆形,背部狭窄,腹面钝圆。吻钝。两颌前端各具圆锥齿6枚,臼齿3~4列。体被薄柿鳞;颊部与头顶部均具鳞。侧线完全,弧形,与背缘平行,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胸鳍尖长;腹鳍胸位.生活时腹、臀鳍及尾鳍下叶黄色。
为暖水性鱼类,多栖息在沿海及河口区,偶而进入淡水。分布于南海、东海等南方沿海及河口。




尖头塘鳢 塘鳢科
Eleotris oxycephala Temminck et Schlegel
(南模、竹壳、白头[鱼奄])
体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头平扁。吻尖长。口近端位,下颌略突出。前鳃盖骨有1向下的强棘。体及头部被较大的鳞片,前圆鳞,后栉鳞。背鳍2个,相距较远;胸鳍大,长圆形;腹鳍胸位,左右分离。
栖息于河口及淡水的中下层,亦生活在小溪河。以沼虾、小鱼为食。生殖期7~9月。中小型经济鱼类,最大250g含肉量高,味鲜美,深受群众喜爱。分布于东南沿海各江河的中下游及河口。





乌塘鳢 塘鳢科
Bostrichthys sinensis (Lacepede)
(汶鱼)
体近圆筒形,后部侧扁。头略平扁,宽大于高。吻宽圆。口阔大,端位。前鼻孔鼻管细长,悬垂于上唇;后鼻管粗长。体及头被细鳞。背鳍分离,相距颇远;胸鳍大,圆形;腹鳍胸位,左右分离;尾鳍圆,基部上端有1白边黑眼斑。
栖于近海河口或淡水中,食小鱼虾及水生昆虫。常见体长100~150 mm。体肥,鲜美,富营养,向被视作珍品。分布于东南沿海各江河中下游。





细齿塘鳢 塘鳢科
Philypnus chalmersi Nichols et Pope
(南模、蚂拐鱼)
体细长,头长锥形,宽高约等。口端位,下颌稍突出。两颌具细齿5行。体前被小圆鳞,后为较大柿鳞。纵列鳞41~46。背鳍分离,相距较近;胸鳍长圆;腹鳍胸位,分离;尾鳍略圆。
生活于内陆淡水的小型鱼类。常栖息在溪河底层。一般体长50~150 mm。分布于海南岛及珠江、红河水系。

TOP

斜纹鲻鰕虎鱼 鰕虎鱼科
Mugilogobius obliquifasciatus Wu et Ni
体长,圆筒形。吻短钝。前鼻孔管状,悬垂于上唇之上。颌各具齿2行,无犬齿。舌端圆形。鳞较大,颊部无鳞,鳃盖被圆鳞,体被弱柿鳞。背鳍分离;腹鳍胸位,愈合成吸盘。体侧具6条黑色鞍状斜纹,尾鳍基部有1大黑斑。
小型底层鱼类,一般体长30~50mm。数量少。分布于海南岛南渡江河口咸淡水及淡水中。





舌鰕虎鱼 鰕虎鱼科
Glossogobiuss giuris Hamilton
体圆,粗壮,后部侧扁,尾柄细长。头长,平扁。吻尖突。口稍大,近端位,下颌略突出。舌游离,前端分叉。鳃盖上方被小鳞;体被较大的弱栉鳞。背鳍分离;腹鳍胸位,愈合成长圆形吸盘:尾鳍略圆。
生活在浅海及江河口咸淡水区域,也进入淡水。食小鱼虾、甲壳动物等。在同类中体型较大。分布于东海、南海及台湾各河口。





斑纹舌鰕虎鱼 鰕虎鱼科
Glossogobius olivaceus (Temminck et Schelgel)
体粗壮,后部侧扁,渐细。头圆钝。吻宽扁。口阔,端位,下颌稍突。两颌齿绒毛状。舌游离,分叉。体被较大柿鳞。背蛤分离,第一背鳍的第二棘最长,常延长成丝状;腹鳍胸位,愈合成吸盘;尾鳍圆形。头后背部有4横行小黑斑。
为近海栖息的小型鱼类,亦进入淡水生活。分布于台湾海峡、东南沿海及河口。





褐栉鰕虎鱼 鰕虎鱼科
Ctenogobius brunneus (Temminck et Schlegel)
(竹壳、南模、老糠)
体近圆筒状,后部侧扁。头略平扁。吻长,口端位。颌具齿多行。眼小,眼间相近。鳞大,头部裸露,体背被栉鳞,腹部圆鳞。背鳍2个,分离,雄鱼第一背鳍第三、四鳍棘常延长呈丝状;腹鳍胸位,呈宽短的圆吸盘。体侧上部各鳞具红点,头、颊部有红色虫状纹及斑点。
底栖小型鱼类,生活于底质多砂石的溪河中。以无脊椎动物为食。广布于东南部各水系。





波氏栉鰕虎鱼 鰕虎鱼科
Ctenogobius cliffordpopei ( Nichols)
体稍粗壮,后部侧扁。头大,宽扁。吻圆钝。口端位,具带状细齿。舌小,略尖。前鼻孔短管状。眼较大,位高,间距小。体被栉鳞,腹部裸露,背鳍前亦无鳞。背鳍分离,相距较近:胸鳍宽圆;腹鳍呈圆吸盘。第一背鳍前部有1翠蓝色斑。
底栖小型鱼类,常栖息在砂石底的山溪流水,亦在江河、湖泊的浅水区生活。5~6月繁殖。数量虽少,但著名的“庐山石鱼”就是由栉鰕虎鱼(幼鱼)和本种(幼鱼)加工焙干而成,别具风味。分布于长江和珠江的南盘江水系。





珠鰕虎鱼 鰕虎鱼科
Acentrogobius viridipuncta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
体极粗壮,尾柄部甚侧扁。头甚大,略侧扁,背缘圆凸。吻钝。颊部凸出。舌端截形。颌齿多行,具犬齿。体被柿鳞,颊部无鳞,鳃盖及项部被有小鳞。背鳍2个;胸鳍宽圆,腹鳍愈合成吸盘。尾鳍圆形。体侧有一纵列约5个大暗斑。
为近海小型底栖鱼类,亦入河口咸淡水和淡水中生活。分布于南海及各河口。





犬牙珠鰕虎鱼 鰕虎鱼科
Acentrogobius canin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体长,略粗壮,后部甚侧扁;尾柄细长。头颇大。口大,端位,口裂甚倾斜。舌端圆。两颌具齿多行,具犬齿。体被较大栉鳞,颊部无鳞:鳃盖上部及项部被细鳞。背鳍分离;腹鳍圆盘状;胸、尾鳍长圆。体绿色,体侧订亮绿小点,胸鳍基上方具蓝绿圆斑。
小型鱼类,栖息于近海及江河口咸淡水水域,亦进入淡水。分布于台湾海峡、南海及其河口。





条纹狭鰕虎鱼 鰕虎鱼科
Stenogobius genivitta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体粗壮,稍侧扁。头上狭下宽。吻短钝。口端位,上颌稍突出。两颌齿多行。唇厚。舌端截形。背鳍分离,相距甚近,第一背鳍第三、四根鳍条延长;第二背鳍最后鳍条未端超过尾基,胸鳍小,圆钝;腹鳍呈圆形吸盘。体侧具12条黑色垂直横纹,胸鳍基。上缘有1黑斑。
为暖水性小型鱼类。喜栖息于淡水及江河口咸淡水区。分布于台湾、海南岛诸水系。

TOP

攀鲈 攀鲈科
Anabbas testudineus (Bloch)
体卵圆形,侧扁。头圆钝。吻短。服大。口端位。鳃盖骨后缘有棘状齿。鳃上腔内有瓣状辅助呼吸器官。头部具鳞,体被栉鳞。侧线在体后部断折.背、臀鳍基甚长,背鳍分两部,鳍条部短于棘部。胸鳍钝圆;腹鳍前移,尾鳍圆形。体侧有10余条黑绿色横纹,鳃盖后缘具1黑斑。
为亚热带的小型鱼类。栖居于缓流或静水,常喜生活在泥底沟塘。以浮游动物、小鱼虾为食。借助辅助呼吸器官,离水数日不死,并可依靠鳍和鳃盖在陆地爬行。分布于珠江、闽江、澜沧江及以南各省区。




丝足鲈 长丝鲈科
Trichoqaster trichopterus (Pallas)
(蓝宝石、线足鱼)
体卵圆形,甚侧扁。头、口小。吻短,眼大。体被细栉鳞,头部鳞较大,侧线弯曲,背鳍由棘部和鳍条部组成,臀鳍基特长,自胸鳍直至尾基,鳍条亦长,其上覆细鳞;胸鳍细长;腹鳍位其前,鳍条呈丝状延长达尾基。尾鳍近平截。体具多数斜条,中央和尾基有深蓝带闪光的大圆点。生殖季节特别鲜艳。
热带、亚热带的小型观赏鱼类。常栖于多水草的缓流或静水中,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






斑鳢 鳢科
Channa maculata (Lacepede)
(斑鱼、生鱼、花鱼)
体近圆筒状,尾柄粗短。头长,吻短,略平扁。口大,下颌梢突出,颌具尖齿。有鳃辅助呼吸器官。头、体均被鳞,侧线在体前断(弯)折。背、臀鳍基部甚长。胸鳍圆;腹鳍小,前位。尾鳍圆形。体具多数不规则大小黑斑。
栖于江河、湖塘或沟渠,喜生活在泥底的水草丛中。适应能力强。性凶猛,捕食鱼虾。4~6月营巢产卵,亲鱼有守巢护仔习性。常见体重0.5~1kg大者2kg以上。肉多,肥美,少细刺,且富含营养,在南方,被视为上等滋补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包括台湾、海南岛。





南鳢 鳢科
Channa gachus (Hamilton)
(白边鳢、宽额鳢)
体圆筒形,后部侧扁。头大,极宽扁,其宽大于体宽。吻颇短,圆钝。口大,近端位,颌具细齿,前鼻管悬垂过上唇。体被鳞,头部鳞大,且不规则。侧线断折。胸鳍长;腹鳍甚小;尾鳍圆形:背、臀鳍基部长,边缘呈橙红色。
亚热带小型鱼类,体长200mm以下。喜栖居于泥底多水草的水体中。白天隐居,夜间活动。摄食小鱼虾、昆虫幼虫等。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省各水系。





月鳢 鳢科
Channa asiatica (Linnaeus)
(七星鱼、山花鱼、点秤鱼)
头大宽扁。吻短圆钝。口大,鼻管粗长。形态酷似南鳢。鳞较大,头顶鳞片扩大,不规则,但均较南鳢的为小,背、臀鳍基部长;胸、尾鳍圆形,无腹鳍,体侧具7~9条尖端向前的“人”字形横带,尾鳍基有1黑色眼状斑,全身布满珠色亮点,雄性更显。
适应性强,多栖居于山区溪流,也生活在江河、沟塘等水体。性凶猛,食鱼、虾、水生昆虫。生殖期4~6月。个体不大,体重一般为250g。群众喜爱胜斑鳢。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

TOP

大刺鳅
Mastacembeius armatus (Lacepede)
(纳锥、石锥、粗麻割、刀枪鱼)
体细长,稍侧扁,尾部甚扁薄。吻极尖,前端有1尖长的吻突。口裂浅。具细齿。有眼下刺。体鳞甚细。背鳍基长,前部由35枚左右游离短棘组成;臀鳍具棘2枚,且连尾鳍;胸鳍短圆;无腹鳍。体侧有多数块状网纹或纵波纹。
栖息在砂石底的江河溪流,常藏匿于石缝洞穴,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部分植物为食。体重可达0.5kg。肉细嫩,味佳,群众喜食。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各水系。

TOP

介绍的详细,好多鱼没见过。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