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101鲢 鲤科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Cuvier et Valendennes)
(白噬、鲢子、扁鱼)
头大,;吻钝圆,口宽,眼位于头侧下半部,眼间距宽。鳃耙特化,彼此联合成多孔的膜质片,有螺旋形的鳃上器。鳞细小。胸鳍未端不达腹鳍基部。腹部狭窄,自喉部至肛门有发达的腹棱。
我国著名的四大家色之一,适宜于湖泊、水库放养,天然产量也很高。活动于水的中、上层,性活泼,遇惊后即跳跃出水。4月下旬水温达18C以卜时,江水上涨或流速加剧时间开始产卵,产卵期持续到7月上旬。受精卵吸水膨胀,随水漂流孵化,生长快,从2年到3年鱼体重可由2市斤增长到8市斤。池塘养殖第二年即可上市。最大个体重达40~50市斤。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102鳙 鲤科
Aristichys nobilis(Ricardson)
(花鲢、胖头鱼)。
头很大,几乎占身体长度的1/3。吻宽,口大。眼位于头侧下半部、,鳃耙呈页状,但不联合。具螺旋形的鳃上器。鳞细小。胸鳍未端超过腹鳍基部。自腹鳍至肛门有狭窄的腹棱。
活动于水的中上层,性较温和,行动迟缓。以浮游动物力食。在长江4年达性成熟。4~7月,当水温在18C以上、江中涨水时产卵,卵漂流性。生长迅速,1年鱼体重1~2市斤,一般3年鱼可长到10多市斤。个体大,最大达70~80市斤。天然产量较高,为重要纤济鱼类,也是我国优良的养殖鱼类。
分布十全国各主要水系。





103刺[鱼巴] 鲤科
Barbodes (Spinibarbus) caldwelli(Nichols)
(青棍、黄娟鱼、军鱼)
体稍呈圆筒形。吻较圆钝,须之对。鳞大,侧线鳞川~26。背鳍无硬刺,在背鳍起点处有“平卧向前的尖刺,埋于皮内。中下层鱼类。喜生活于水流较急、砾石底质、水色清澈的江河中。杂食性,食水生昆虫、高等植物碎屑等。在水流湍急的江段产卵。最大个体可长至12中斤。肉鲜嫩,可作为山谷水库的驯化收养对象。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





104中华仕(刺靶 鲤科
Barbodes (Spinibarbus) Sinensis(Bleeker)
(青波、乌鳞)
体略侧扁。触须2对,侧线鳞29~34。背鳍具带锯齿的硬刺,其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前上方。在背鳍起点处向前有一平卧的倒刺,埋于皮内。
一股栖息于底质多石的流水中,冬子在深坑岩穴中越冬,寺季进入交流或上游。杂食什,以摄食着生的丝状藻类和水(高等植物碎片为主。4~6月在水流湍急的江河底部产卵。个体较大。最人可达10多市斤。生长尚快,家养条件下,七年可长至半市斤。肉质肥嫩,在山区河流内产量均较高,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
分布于长江上游。





105鲈鲤 鲤科
Percocypris pingi pingi(Tchang)
(花鱼、江[温]、江鲤、青脖)
头长,吻较尖。口大,斜裂,下颌向前突出。须2对。鳃孔大。背鳍硬刺后缘具细锯齿。
生活于江河中、上层。性凶猛,吞食其他鱼类。最重可达10余市斤,常见为1~2市斤,肉质较佳。
分布于长江上游、西江及南盘江。

TOP

106带半刺厚唇鱼 鲤科
Acrossocheilius (Lissochilichthys) hemispinus cinctus (Lin)
头前部略尖。口下位。唇厚,下唇两侧瓣互相接近,下颌角质略外露。须2对,颌须长度等于眼径。背鳍未根不分枝鳍条粗壮,后缘只锹齿。体侧沿侧线具一黑纵带。
多生活于底层为砾石的山涧溪河。个体不入,常见体长100~200毫米。
分布于西江、湘江。





107白甲鱼 鲤科
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simus (Sauvage et Dabry)
(瓜溜、圆头鱼)
体较高,头短阔,吻圆钝。口颇宽,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成负无须。侧线鳞46~49。背鳍硬刺具锯齿。
栖息于水流较急、底质多砾石的江段,冬季在岩穴深处或深坑中越冬。常以下颌刮取藻类为食。雌鱼体重约l市斤开始性成熟。3~5月,在多砂石的急流滩上产卵。肉细嫩、富脂肪。生长较快,3年鱼体重2中斤以上。个体较大,最大能长至7市斤。为地区性经济鱼类。
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108四川白甲鱼 鲤科
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us Fang
(腊棕)
体形与白甲色相似,体稍低。口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须2时。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偶鳍及尾鳍下叶呈鲜红色。
常在底层多砾石、清澈的流水中栖息,冬季在深水多乱石的江底越冬。刮食藻类和沉积腐殖质等。存子亲色成群溯游到沙滩急流处产卵。卵沉件,附着于水底砂石上孵化。中小型食用鱼。
分布于长江上游。





109小口白甲鱼 鲤科
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lini Wu
(红尾子)
体长,稍侧饲。头短,圆钝。口较小,下位。下颌具角质边缘。须2对。背鳍具有带锯齿的硬刺尾柄较细。
为江河流水生活的鱼类。个体不大。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




110稀有白甲鱼 鲤科
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rarus Lin
(沙鱼)
体侧扁,略高。头短而宽,吻圆钝。口颇宽,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须2对。侧线鳞42~44。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第1根分枝鳍条短十头长。
生活在砾石底、水流湍急的江段。食着十藻类。常见体至0.5~3市斤。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主要水系。

TOP

111瓣结鱼 鲤科
Tor (Folifer) Brevifilis brefilis (Peters)
(哈司、重口、马嘴)
体呈流线形,尾柄细。头大。吻大而突出,口大,马蹄形,唇厚,肉质,分3叶;中叶发达,近方形,鹰缘游离。须2对。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
通常栖息在清澈水体中,巡游于水底乱石间,伸出大口吸食石隙间的底栖动物。3年性成熟,在急流中繁殖。中型鱼类,常见1~2市斤,最大5~6市斤。上游地区产量较高。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主要水系。





112齐口裂腹鱼 鲤和)
Schizothorax (Schizothorax)prenanti (Tchang)
(齐口、细甲鱼)
吻圆钝。口宽,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须2对,须与眼径等长。鳞细小,臀鳍和肛门两侧各具列较大的臀鳞。背鳍刺弱,后缘光滑或具少数锯齿。成熟雄鱼吻部具珠星。
下层鱼类。栖息于山区的河流内,常在砾石河滩上刮食着生藻类。3~4月繁殖。个体较大,常见1~2市斤,最大可长到8~10市斤。
分布于长江上游。





113重口裂腹鱼 鲤科
Schizothorax(Racoma) davidi (Sauvage)
(重口、细甲鱼)
头锥形。口下位。唇肉质,肥厚,下唇发达,分三叶,中叶细小,侧叶宽阔。须2对人度为头长的1/3。鳞小,臀鳍和肛门两侧具一列较大的臀鳞。背鳍硬刺细弱,后缘具锯齿。
属冷水性的下层鱼类。在底质为砂滩、砾石的急流中生活,尤以河道弯曲处为多。主食水生昆虫。8~9月在水流较急的砾石堆中产卵。肉肥、富脂肪。个体较大,一般2~4市斤,最大可达到20市斤。是产区的经济鱼类。
分布于长江上游。





114华鲮鲤科
Sinilabe0 rendahfli rendahli (Kimura)
(青龙棒、青[鱼甬])
体略旱棍棒状。口下位,呈新月形。吻皮向下盖住上唇中段的基部,边缘具细缺刻。下唇内面布满小乳突,下颌有角质边缘。须2对,细小。背鳍无硬刺.外缘轮廓外凸。生殖季节雄鱼吻部有珠甲。
栖息于底质多岩石、水清澈的河流及山涧溪流的下层。常在岩石上刮食藻类及有机沉积物。3~5月,在水流较急、底层多砂石的环境中产卵,卵粘着于岩石上。个体较大,常见为2~3市斤,最人10余市斤。肉质细嫩,含脂量高。为上游地区的经济鱼类。
分布于长江上游和各支流。





115湘华鲮 鲤科
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 (Nichols),
(青鱼、尤狗鱼)
外形似华鲮。口部构造也相似。幼鱼具须2对,成鱼退化。背鳍无硬刺,外缘平截。
生活习性与华鲮相似。分布于湘江水系。

TOP

116泉小鱼 鲤科
Jemilabeo prochilus(Sauvage et Dabry)
(油鱼)
体近圆筒形,吻圆钝。口下位,吻皮中央有“八”形的深缺刻,吻皮接近口处和下唇颐部遍布整齐的小乳突。当吻皮和下唇外翻时呈喇叭形。须2对。背鳍无硬刺。肛门紧接臀鳍起点。
下层鱼类,喜在山溪和有流水或泉源的岩洞和江河中生活。常以日在水底岩石上锉食附着藻类、有机物质等。3~4月在上游的石缝或石洞中产卵。个体不大,肉质细嫩,富含脂肪。为上游的食用鱼类。
分布于长江上游。





117墨头鱼 鲤科
Garra pingi pingi (Tchang)
(墨鱼、东坡鱼)
体略呈圆筒形,头宽而平扁。口大,下位。吻皮边缘裂成流苏状。下唇形成宽大的椭圆形吸盘,中央为肉质垫,周缘游离,其上有小乳突(见左下图)。无须。背鳍无硬刺,外缘凹形。偶鳍呈水平位置。
为底栖性鱼类,多栖于水清澈、底层多砾石的急流环境,以吸盘吸附于水底石块上,食附生于石块的藻类、植物碎屑等。3~4月在流水中产卵。常见体长200~300毫米,最大可长到667毫米。肉厚、多脂、味鲜美,为珍贵的经济鱼类。
分布于长江上游,云南元江、澜沧江等水系。





118岩原鲤 鲤科
procypris rabaudi (Tchang)
(岩鲤、黑鲤、墨鲤)
体略高,背部隆起。唇厚,表面乳突不明显。须2对。背鳍、臀鳍具有粗壮的后缘带锯齿的硬刺。背鳍外缘平截。胸鳍未端接近或达到腹鳍起点。生殖期间雌雄鱼头部都出现珠星。
在流动的深水中生活,常在岩石缝隙间巡游觅食。冬天潜入岩穴或深坑。2月分始向产卵场游动,2~4月在水质清澄、底质为砾石的急滩处分批产卵。卵粘附在石块上。以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为食。生长缓慢。最大达20市斤。肉厚肥嫩,为上等鱼,可在山谷水库放养。
分布于长江上游。





119鲤 鲤科
Cyprinus (Cyprinus) carpio Linnaeus
(鲤拐子、[鱼代]仔)
体长,略侧扁。须2对。下咽齿呈臼齿形。背鳍基部较长。背鳍、臀鳍均具有粗壮的、带锯齿的硬刺。
多栖息于底质松软、水草丛生的水体。冬季游动迟缓,在深水底层越冬。以食底栖动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一般于清明前后在河湾或湖汉水草丛生的地方繁殖,分批产卵,卵粘附于水草上发育。适应性强,能耐寒、耐碱:耐缺氧。可在各种水域中生活。为广布性鱼类,个体大,生长较快,为淡水鱼中总产最高的一种。
鲤鱼养殖历史悠久,经过长期人工选择,业已培育出许多养殖品种,如江西、浙江的红鲤均为优良品种。
 





120鲫 鲤科
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 (Linnaeus)
(喜头、鲫拐子、月鲫仔)
体侧扁而高。头较小,吻钝。无须。下咽齿侧扁。背鳍基部较短。背鳍、臀鳍具粗壮的、带锯齿的硬刺。
为广布、广适性鱼类,分布自亚寒带至亚热带,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杂食性,食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及水草等。繁殖力强,成熟早。3~7月,在浅水湖汊或河湾的水草丛生地带繁分批产卵,卵粘附于水草或其它物体上。为中小型鱼类,常见为半市斤左右,最大达3市斤以上。肉质细嫩、味鲜美,为广大群众喜食的上等鱼类。广布于全国各水系。
鲫鱼的品种很多,金鲫便是鲫鱼的一个变种,经过长期培育和选择,即成为名贵的[wiki]观赏鱼[/wiki]——金鱼,现己在世界各地饲养。

TOP

121浙江原缨口鳅 平鳍瞅抖
Vanmanenia stenosoma chekianensis(Tchang)
头部平扁,尾部稍侧扁,尾柄长与尾柄高相等。吻很长,吻沼分成3叶。具须3对。下唇具有小乳突,中部边缘仅有4个分叶小乳突。鳃裂下端延伸到头部腹面。胸鳍、腹鳍平展。尾鳍近截形。体被虫蚀形的斑纹。
小型鱼类,营底栖生活。栖息于山涧溪流水底。分布于浙江各水系。





122犁头鳅 平鳍鳅科
Lepturichthys fimbriata(Gunther)
(长尾鳅、细尾鱼、铁扫把)
头部平扁,形似犁头。尾柄特别细长,呈细鞭状。匕柄高度小十眼径。吻褶分叶,中叶宽,后缘有1对须状突。吻须2对,口角须3对。上、下唇均具多数须状突,颐部有1~2对小须。鳃裂扩展到头部腹面。体鳞细小,鳞片上一般具刺状疣突。
底栖性小型鱼类。生活在江河于流急流石滩处。生殖季节在4月中到6月初,卵漂流性。
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123短身间吸鳅 平鳍鳅科
Hemimyzon abbreviata(Gunther)
(石爬子)
体呈扁圆筒形,尾柄圆而细长。头平扁。须4对;吻须、口角须各2对。鳃裂扩展到头腹面。鳞小,光滑。胸、腹鳍平展。腹鳍左右不连合。其未端离肛门甚远。
小型鱼类。常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江河中。胸、腹鳍展开,可吸附在岩石上不致被冲走。
分布于长江上游。





124 中华间吸瞅 平鳍鳅科
Hemimzon sinensis(Sauvage et Dabry de Thjersant)
(石爬子)
体平扁,尾柄圆而细长,吻须、口角须各2对,唇有1~2排乳突,下唇乳突不明显。颐部具1~2对大乳突。鳃裂扩展到头腹面。鳞片具有发达的棱脊。胸、腹鳍平展;腹鳍左右不连合,腹鳍未端达肛门。
底栖性小型鱼类。栖息在江河急流。展开胸、腹鳍可将其扁平的身体吸附于石块而不被急流冲走。
分布于长江上游。





125四川华吸鳅 平鳍鳅科
Sinogastromyzon szechuanensis szechuanensis Fang
体宽短,十扁。吻须、口角须各之对。鳃裂稍扩“展至头部腹面。胸鳍基部的背面及其后缘至腹鳍基部的体侧裸露。胸、腹鳍人七千展,胸鳍起点在眼的前方,未端超过腹鳍起点,腹鳍左右相连成吸盘状,尾鳍凹形。
底栖小型鱼类。体型特化,腹鳍成吸盘状,吸附在水流湍急的山涧溪流砾石上,能匍匐跳跃前进。主食藻类。5月份,在急流石滩上产卵,卵粘附十砾石上发育。
分布十长江上游。

TOP

126峨嵋后平鳅 平鳍鳅科
Metahomaloptera omeiensis Chang
(石爬子)
体短宽,平扁。吻须、口角须各2对。鳃裂颇窄,仅限于胸鳍基部的背上方。胸、腹鳍左右平展,胸鳍起点在眼前缘的下方,未端超过腹鳍起点,左右腹鳍连成吸盘状,尾鳍凹形。
体型特化,栖居于水流湍急的山涧溪河砾石或砂滩上,可停伏于岩石上不致被冲走,行动敏捷,能在石上匍匐跳跃前进。是小型底栖鱼类,体长一般为40~70毫米。
分布于长江上游。




127大鳍[鱼 ] [鱼危]科
Hemlbagrus macropterus Bleeker
(江鼠、石扁头、石胡子)
体长,头平扁。须4对,甚长,上颌须未端超过背鳍起点。体无鳞。行鳍硬刺光滑:胸鳍刺发达,前缘粗糙,后缘具锯齿。脂鳍特别长,起点接近背鳍,未端几与尾鳍相连。
中小型底层鱼类,多在江河水流湍急、底层多砾石的环境中生活。夜间觅食,食底栖动物。6~7月繁殖,在流水滩产卵,卵粘附于石上。常见为0.5~1市斤,最大达10市斤。
分布于长江、珠江水系。





128黄颡鱼 [鱼危]科
PSeudobagrus fulvldraco (Richardson)
(黄腊丁、[鱼央]丝)
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达到或超过胸鳍基部。体无鳞。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胸鳍刺比背鳍刺长,前、后缘均具锯齿。脂鳍较短,臀鳍条21~25。尾鳍分叉。鼻须:一半为白色另一半为黑色。
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白天潜伏于水底层,夜间活动。杂食,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成熟雄鱼肛门后面有生殖突。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分布较广,产量大,肉嫩,少刺,多脂肪。最大约1.5市斤。是普通食用鱼类。分布十全国各上要水系。





129岔尾黄颡鱼 [鱼危]科
PSeudobagrus eupogon Boulenger
吻短。须4对;上颌须长,未端超过胸鳍中部。体无鳞。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胸鳍刺与背鳍刺等长,前、后缘均有锯齿。脂鳍短。臀鳍条21~23。尾鳍深分叉。鼻须全为黑色。”
为江河、湖泊中常见鱼类,尤以中、下游湖泊为多。营底栖生活。食昆虫、小虾、螺蛳和小鱼等。个体不大。分布于长江水系。





130江黄颡鱼 [鱼危]科
Pseudobagrus vachelli(Richards0n)
([鱼央]丝、硬角黄腊丁、江颡)
头顶覆盖薄皮。须4对,上颌须未端超过胸鳍基部。体无鳞。背鳍刺比胸鳍刺长,后缘具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也有锯齿。腹鳍未端达臀鳍。脂鳍基部稍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1~25。
为底层鱼类。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尤以江河为多。主食昆虫幼虫及小虾。最大个体2市斤左右。分布于长江和珠江水系。

TOP

131光泽黄颡鱼 [鱼危]科
PseudObagrus nitidus Sauvage et Dabry
(尖嘴黄颡、油黄姑)
吻短、稍尖。须4对,上颌须稍短,未端不达胸鳍基部。背鳍刺较胸鳍刺为长,后缘锯齿细弱,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带锯齿。腹鳍未端能达到臀鳍起点。脂鳍基部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2~25。尾鳍深分叉。
江湖中、下层生活。食水生昆虫和小虾。4~5月在近岸浅水区产卵。生殖时,雄鱼在水底掘成锅底形圆穴,上面覆盖水草,雌鱼产卵于穴中,雄鱼守候穴旁保护鱼卵发育。个体不大,常见体长为80~140毫米。分布于长江水系。





132钝吻[鱼危] [鱼危]鲍科
Leiocassis crassirostris Regan
头较短,吻圆钝。唇肥大。眼被皮膜覆盖。须4对,上颌须未端几达鳃膜。背鳍刺长于胸鳍刺,后缘光滑或仅留锯齿痕。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锯齿发达。脂鳍长,基部超过臀鳍基部。臀鳍条17~19。尾鳍深叉。
为底层鱼类。个体不大。产于长江水系。





133粗唇[鱼危] [鱼危]科
Leiocassis crassilabris Gunther
吻圆钝。眼被皮膜覆盖。须4对,上颌须超过眼后缘,接近鳃膜。背鳍刺较长,后缘有细小的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锯齿发达。脂鳍基部长等于或稍长于臀鳍基部。臀鳍条16~19。尾鳍深分叉。
多在江河、湖泊的底层生活。个体不大。分布于长江、珠江闽江等水系。
134长吻[鱼危] [鱼危]科
Leiocassis longirostris Gunther
(江团、肥沱、[鱼回]鱼)
头较尖,吻特别肥厚,显著突出。须短,4对。眼小,被皮膜覆盖。背鳍刺后缘有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锯齿弱。在臀鳍上方有一肥厚的脂鳍。臀鳍条14~18。尾鳍分叉。
栖息厂江河的底层,冬季在多岩石的深水处越冬。肉食性,以小鱼、虾、水生昆虫为食。4~6月,在底质多为砂、砾石的急流中产卵。卵粘性。为同类鱼中生长较快、体型最大的一种。最大达20市斤。肉鲜嫩,少细刺,被列为上等名鱼。其鳔特别肥厚、干制后为名贵的鱼肚,向被视为肴中珍品。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135细体[鱼危] [鱼危]科
Lei si paratti Gunther
(溜竿黄腊丁、牛尾巴)
体细长,头平扁。须4对,上颌须未端不达胸鳍基部。背鳍刺后缘有细弱的锯齿,刺长与胸鳍刺相等或稍短。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锯齿明显。脂鳍基部稍长于臀鳍基部。臀鳍条17~20。尾鳍内凹,两叶未端圆。
栖息于江河底层。个体不大,常见者100~200毫米。分布于长汀中、上游。

TOP

136短尾[鱼危] [鱼危]科
Leiocassis brevicaudatus Wu
体较租短。唇厚。须4对,细小,上颌须未端超过眼后缘。背鳍刺长度大于或等于胸鳍刺,后缘锯齿细弱。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有发达的锯齿。脂鳍基部长于臀鳍基部。臀鳍条17~18。尾鳍内凹。
生活于江河的底层。个体不大。分布于长江水系。




137切尾[鱼危] [鱼危]科
Leiocassis truncatus Regan
头稍平扁,吻圆钝。须4对,上颌须后伸达到眼后缘与胸鳍之间的中点,背鳍刺短,后缘光滑。胸鳍刺稍长于背鳍刺,前缘光滑,后缘锯齿发达。腹鳍后伸达肛门。脂鳍基部长于臀鳍基部。臀鳍条17~20。尾鳍后缘微凹,或近截形。
江河中生活的底层鱼类。个体不大,最大约2m毫米。分布于长江水系。




138白边[鱼危] [鱼危]科
Leiocassis albomargintus Rendhal
(别耳姑)
头顶有厚的皮膜覆盖。吻圆钝。须4对,上领须稍超过限后缘。背鳍刺后缘稍粗糙。胸鳍刺比背鳍刺短,前缘光滑,后缘锯齿明显,脂鳍基稍长于臀鳍基。臀鳍条19~21。尾鳍圆形,边缘镶有朋显的白边。一般雄鱼体细长,个体较大。雄鱼粗短,个体小。
栖息在江河、湖泊的底层。分布于长江水系。




139鳃 鳃科
Silurus asotus Linnaeus
(土鲶)
体长,后部侧扁。头平扁。口大,口裂未端止于眼前缘的下方。下颌突出,上下颌具细齿。成鱼须2对1颁须达到胸鳍未端。胸鳍刺前缘锯齿明显。臀鳍基部甚长,鳍条数目多。尾鳍小,微内凹,上下叶等长。
栖息于水体中、下层,尤喜在缓流和静水中生活。性不活跃,白天隐居十水草丛或洞穴中,黄昏和夜间外出觅食,以小鱼、虾为食。雌鱼体长200毫米左右达性成熟。4~6月产卵,卵粘附在水草上。在长江最大达5~6市斤,常见1~2市斤。肉鲜嫩、少刺,为群众喜食的鱼类。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140南方大口鲶 鲶科
Silurus soldatovi meridionalis Chen
(河鲶、叉口鲶、鲶巴朗)
外形与鲶相似。口裂未端达到或超过眼中部的下方。上颌须达到胸鳍基部。胸鳍刺前缘具2~3排颗粒状突起。尾鳍不对称,上叶比下叶长。
多栖息于江河缓流区。性凶猛,白天隐居水底或潜伏于洞穴内,夜晚猎食鱼、虾及其他水生动物。雌鱼体长达700毫米左右达性成熟。4~6月,在江河砂石底质的激流浅滩处产卵。卵沉性。幼鱼喜集群。最大可长至一百市斤。经常捕获个体力20~40市斤。是重要的大型经济鱼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人江河中。
 

TOP

141白缘[鱼央] [鱼央]科
Leiobagrus marginatus (Gunther)
头平扁,颊部特别膨大。头宽大于体宽。上、下颌几等长,具绒毛状细齿。眼极小。须4对(见左上图)。背鳍位置靠近头部;背鳍刺光滑,较胸鳍刺为短。胸鳍刺光滑,包于皮内。脂鳍长,在与尾鳍连接处具有一明显的缺刻。尾鳍圆形。各鳍外缘呈白色。
底栖性鱼类,一般生活于山涧溪流。个体小,常见个体体长100毫米以下。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142拟缘[鱼央] [鱼央]科
Leiobagrus marginatoides Wu
(鱼蜂子)
外形与白缘[鱼央]相似。体较长。背鳍刺一胸鳍刺长度相等。脂鳍在勺尾鳍连接处稍凹,但不形成明显的缺刻。
生活于江河的底层。个体小,体长50毫米的个体已达性成熟。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143中华纹胸[鱼兆] [鱼兆]科
Glyptothorax sinensis Regan
(石黄姑、黄腊丁)
头平扁。眼小。上唇具小乳突,下唇薄而光滑。须4对,上颌须有宽阔的皮褶与吻部相连,未端超过胸鳍起点。颏部和胸部均具皱褶。体无鳞。背鳍刺短,光滑。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脂鳍与臀鳍相对。尾鳍分叉。
底栖小型鱼类。常在急流中活动,用胸腹面发达的皱褶吸附于石上,以昆虫幼虫为主要食物。5~6月,在急流石滩。上产卵,卵粘附于石块上。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144[鱼咸] [鱼咸]科
Hemirhamphus kurumeus Jordan et Starks
(针鱼)
体细长,稍侧扁。口上位,上颌短。呈三角形,下颌细长,形似针状。两颌相对部分具细齿。眼大。鳞薄。体半途明。背鳍与臀鳍相对。尾鳍分叉。
小型鱼类,生活于湖泊中上层。主食浮游生物,兼食昆虫等。分布于长江中、下游。




145青[鱼将] [鱼将]科
Oryzias latipes (Schlegel)
(万年[鱼参]、稻花鱼)
体侧扁,背部平直。头略平扁,被鳞。眼大。口上位,横裂。无侧线。背、腹鳍均小。背鳍位厂体后部,几与臀鳍相对。尾鳍近截形。
生活于池塘、稻田及湖泊的上层。性活泼、喜集群。4~7月为生殖季节,分批产卵。卵膜具丝状物。个体从小,最大不超过40毫米。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各水体。

TOP

150白头鳜 [鱼旨] 科
Siniperca whitehensi (Boulenger)
头略尖,口较大,下颌稍向前突出。鼻孔离眼前缘远。上下颌犬齿不发达。鳃耙一般为7。幽门垂扁平不分枝,共分三叶。在同类鱼中鳞片稍大。眼后缘的鳃人上有三条黑色狭条纹,后鳃盖骨上角有一黑斑。
喜生活于流水环境。个体不大。分布于浙江、广西及海南岛等地主要河流中。





151鳜 [鱼旨]科
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
(桂鱼、桂花鱼、季花鱼、胖鳜)
体较高、侧扁,背部隆起。头大,口裂略倾斜,下颌突出,上颌后伸至眼后缘。上下颌前部有犬齿状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幽门垂200左右。
栖息于静水或缓流水域。有在湖底下陷处躺卧的习性,夜间活动觅食。凶猛性鱼类,食其他鱼类和虾。生殖季节在5~7月,产浮性卵。肉质优良,少细刺,向披誉为名贵鱼。产最较高。现已试行人工繁殖和饲养。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要水系。





152长体鳜 [鱼旨]科
Siniperca roulei Wu
(竹筒鳜)
体较细长。头尖长。下颌突出,犬齿成单行;上颌后伸至眼中部的上缘,其前部犬齿为多行。鳃耙退化。颊部、鳃盖及腹鳍前的腹面均有鳞片。幽门垂约10个。
生活于江河缓流地区,湖泊中较少。个体小,常见的体长100~200毫米。数最不多。
分布于湖南、福建、广西各水系。





153大眼鳜 [鱼旨]科
Siniperca kneri Garman
(母猪壳、刺薄鱼、羊眼桂鱼)
体形与鳜相似。眼较大。上颌后端不达眼后缘。幽门垂68~95。
生活习性与鳜相仿。更喜栖息于江河、湖泊的流水环境。性凶猛,以鱼、虾为食。最大个体可达5市斤左右。肉味鲜美,少细刺,为名贵鱼类。
分布于长江水系。





154斑鳜 [鱼旨]科
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er
(岩鳜鱼)
外形似鳜。鳃耙4枚。侧线鳞104~124。幽门垂45~33。头部具暗黑色的小圆斑、体侧有较多的环形斑。
江河、湖泊中都能生活,尤喜栖息于流水环境。个体不大,一般体长100~300毫米,产量不高。
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各水系。





155暗鳜 [鱼旨]科
Siniperca loona Wu
(铜钱鳜)
体侧扁,背部呈弧形,口端位,上下颌几等长;口较小,上颌后端达眼中部。眼大。鳃耙6~8。侧线鳞64~70。幽门垂10个左右。体色深暗。
栖居山溪的缓水区。个体小,常见为60~120毫米。数量不多。
分布于卞湖南、广西各水系。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