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得P大的同意,从他的博客上转贴了他从德国网站翻译的关于我们常说的油膜的成因及分析, 大家可以参考。并且也可以访问他的博客来看一些其它的文章。 他的博客地址: 译作者:paludarium 
德國網友票選第一名的德語水族網站
表面霉層(即台灣草友所稱呼的「水面油膜」,或美國草友所稱呼的「水面浮渣」)是水體表面由於表面張力的影響,
加上許多比水還輕的不同物質所形成的,
裡面通常是由細菌、藻類與特殊的微生物所聚集而成的生物膜。
有一些偶而或大多數時間直接附著於這層水表下方的大型動物,
也歸類於漂浮生物(neuston)(源自希臘文「能游動」的意思)。
位於水表上方的動物或植物,
則稱之為水漂生物(pleuston)(源自希臘文「航行」的意思)。
不過也有些生物很難去明確的做區分,
到底是屬於那個層面的生物。
藻類與細菌能夠建構出很堅靭的表面霉層,
並且讓氣泡聚積於下方而使得這層表面霉層浮在水表上方。
這隻靜水椎實螺(Lymnaea stagnalis)在水表下方爬行,並且依靠藻類、細菌與塵埃中的營養為生。螺類與某些魚類在池塘或大自然的水域中令霉層絕少發生。

水黽(Gerris sp.)雖然仰賴漂浮生物(Neuston)為生,但本身卻是水漂生物(Pleuston)的一份子。

古怪的表面霉層能夠發生於水族缸。本圖乃是單細胞綠藻經由成長與繁殖形成一個封閉的霉層,使得裡面的氣體無法散發出去。

在生物膜裡面生存著令人著迷的生物種類。本圖乃是藻類細胞與細菌利用聚合物所共同組成的膠狀外膜,其間允許養分經由微細的管道通過。這其實是個共生結構,因為二者均從對方獲得好處。同時膠狀外膜也能將一些微生物排出,也可抑制一些有害物質的破壞性作用。

表面霉層的實驗往往在短時間以後便不再出現於測試容器的水表,而沈入了水中。此時想要辨認個別的生物非常的困難。有時候我們無法確知某個檢體到底是霉菌、藻類或細菌。然而多采多姿的生命型態依舊迷人。

後續請閱讀「自然界與池塘的漂浮生物」與「水族缸的表面霉層」等文。
[ 本帖最后由 -影子- 于 2007-8-6 11:42 编辑 ]
提示: 游客身份不能浏览全部内容,请注册一个帐号,并以此登录后继续浏览! |
相关主题:
[转贴]表面霉層或漂浮生物(2)自然界與池塘的漂浮生物
[转贴]表面霉層或漂浮生物(3):水族缸的表面霉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