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绦虫引起的疾病 1.九江头槽绦虫病 广东称干口病。 [病原体] 为九江头槽绦虫。成虫扁带形,由许多节片组成。 [症状] 头槽绦虫用它的头槽吸附在鱼的肠壁上,吸取寄主的营养,严重感染时,前肠形成胃囊状扩张,造成机械阻塞。病鱼食量减少,身体瘦弱,体表黑色素增多,并离群独游,口常张开,严重时可导致大量死亡。 [治疗方法] 近年来,七彩神仙鱼等热带鱼感染相当普遍,但治疗较难。可用1.5%~2.0%的卡马拉剂配成药饵投喂,同时停止喂饲活饵,以控制病情。 2.双线绦虫病
[病原体] 为双线绦虫的裂头蚴。虫体扁平,肉质肥厚、白色,称“面条虫”。双线绦虫的第一中间寄主是桡足类(如各种剑水蚤)。 钩球蚴进入其体腔中经过9—10天的发育,变为成熟的原尾蚴。第二中间寄主为鱼类。鱼吞食了感染原尾蚴的桡足类,原尾蚴在鱼类体腔内发育,通常要到第二年才能达到侵袭期。终寄主为食鱼的鸟类。原尾蚴在终寄主的肠内发育,很快就变为成虫。 [症状] 双线绦虫的幼虫寄生在鱼的体腔内,使寄主腹部膨胀。病重的鱼常在水面缓慢地游动,甚至侧着身体或腹部向上。剖开鱼腹,可看到体腔内充满白色带状的裂头蚴。由于它的寄生,使寄主内部器官受压而逐渐萎缩,正常机能受破坏,生长停滞,身体瘦弱;生殖器官会被完全破坏,而导致不孕。有时裂头蚴还破坏鱼的腹壁,钻出体外,导致鱼死亡。 [治疗方法] 双线绦虫病分布很广。近年在七彩神仙鱼等喂食活饵的观赏鱼中感染相当普遍,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治疗原则和方法与九江头槽绦虫病相同。 八、线虫引起的疾病 1.毛细线虫病
[病原体] 为毛细线虫。雄虫体长1.93~4.15毫米,雌虫体长4.99—10.13毫米。 [症状] 寄生在鱼的消化道里,以头部钻进肠壁粘膜层,破坏组织,使肠内其他致病微生物侵入肠壁而引起炎症,严重时可致鱼死亡。单纯患毛细线虫病,因虫体吸取营养,使鱼体瘦弱,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 毛细线虫的虫卵,随粪便排出后卵才开始分裂。当水温为28~32℃时,经过6~7天发育成为幼虫。幼虫通常在卵内而不钻出卵壳,成为感染性含胚卵,其他鱼吞食含胚卵后再感染。 [治疗方法] 一般防治不易。 2.嗜子宫线虫病 病原体为嗜子宫线虫属的—些种类。由于虫体—般表现为红色,故俗称“红线虫病”。比较常见的病原体为鲤嗜子宫线虫、鲫嗜子宫线虫和藤嗜子宫线虫。 鲤嗜子宫线虫的雌虫,雌虫寄生于鲤等鱼类的皮肤下,使鳞片竖起,引起皮肤、肌肉发炎和充血。在皮肤发炎处,往往引起水霉病并发,严重时造成病鱼死亡。此病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鱼。雄虫寄生在鳔内和腹腔内,细小如发丝,透明无色。此种线虫为胎生。幼虫被大型剑水蚤所吞食,幼虫在剑水蚤体腔中发育,鱼吞食剑水蚤而感染。 鲫嗜子宫线虫的雌虫寄生在鲫的尾鳍上,有时可寄生在背鳍和臀鳍。病鱼除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外,一般不致引起死亡。雄虫寄生在鳔内和腹腔内,细小如发丝,透明无色。生活史与鲤嗜子宫线虫相似。幼虫在水中最长能存活13天,中间宿主为剑水蚤,鱼类吞食带有这种线虫幼虫的桡足类而感染。 藤嗜子宫线虫的雌虫寄生在鲤科鱼类的背鳍和臀鳍,有时也寄生在尾鳍。对寄主的致病情况和鲫嗜子宫线虫大致相同。雄虫寄生在腹腔内,细小如发丝,透明无色。 九、甲壳动物引起的疾病 1.锚头鳋病 又名针虫病、铁锚虫病。 [病原体] 为锚头鳋。锚头鳋寄生在鱼体上可分为“童虫”、“壮虫”、“老虫”三个阶段。童虫一般2~3天后便可发育为壮虫。壮虫体粗壮,手触之可竖起,肉眼可看到肠管不断蠕动,体后挂有一对绿色的卵囊。老虫体色混浊,体软,手拨动时无弹性,无卵囊,虫体常附。生很多累枝虫一类的原生动物,这时虫体己接近死亡。锚头鳋在水温25~37℃时只能活20天左右;在春、秋季则可活一个月或稍长。秋末感染的锚头鳋,有少数能在鱼体上越冬,大多数在冬季死亡。 [症状] 锚头鳋病的发生,有急性和慢性两种不同的类型。急性感染时,能使鱼在短时期内大量死亡。由于大量的第五桡足幼体感染鱼体,破坏鱼体组织,同时又大量吸收寄主营养,使鱼呈现急躁不安,甚至缓慢游于水面,不摄食,造成大量死亡。慢性感染常因寄生部位的周围组织发炎红肿或组织坏死,水霉菌和细菌侵入伤口,引起其他炎症的并发症。虫体露出鱼体皮肤外的部分,常有原生动物及藻类附生,似一束束灰色的棉絮,故有称之为“蓑衣病”。在此情况下,影响病鱼的活动能力,同时寄生虫又吸取寄主营养,使鱼体极度瘦弱,造成病鱼慢慢死亡。 锚头鳋适温性广,为12~33℃。因此观赏鱼周年均有可能感染此疾病。 [防治方法] 可用百万分之零点三至零点五(0.3~o.5ppm)敌百虫溶液杀死锚头鳋幼虫,每隔半月一次,病鱼还可用百万分之五至八(5~8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 2.鲺病 又称鱼虱病。 [病原体] 为寄生甲壳动物。活体透明,与寄主的体色很相似。外形似臭虫,又有鱼虱病和鱼龟病之称。鲺可牢固地附着在鱼体上,又能短期在水中自由游动,故能从一条鱼转移到另一条鱼的身体上,也能随水流传播到其他水体中。 [症状] 鱼鲺寄生在鱼的体表和鳃上,吸取鱼的血液,使鱼体逐渐消瘦。在取食时用口刺和大颚刺伤或撕破鱼的皮肤,造成许多伤口,促使感染水中的微生物,从而引起病鱼死亡。此外,鲺用口刺吸血时所分泌的毒液对鱼有刺激作用。因此,病鱼在水中极度不安,急剧狂游和跳跃,每尾鱼只要有几个鲺寄生,就能引起死亡。鲺病流行区域很广,一年四季都能发生,尤以6~8月最流行。 [治疗方法] 可用百万分之零点二五至五(0.25~5ppm)浓度的敌百虫溶液浸洗病鱼,也可用镊子摘除,还可用百万分之一(1ppm)的六六六溶液浸洗,或将鱼放入1.o%~1.5%食盐水中,经2~3天即可驱除寄生虫。 3.五爪虫病
[病原体] 为腔肠动物五爪虫。该虫生命力强,身体任一小部分均可以再生成为完整的个体。其繁殖力特强,可由身体各部萌芽繁殖,粘附在水族箱玻璃面上,一星期后可遍布整个水族箱。 [症状] 鱼体粘附上五爪虫,皮肤被咬伤发炎。由于五爪虫吮吸鱼体血液,鱼体渐渐消瘦而死亡。 [治疗方法] 发现五爪虫时,如系少数,可用镊子夹除;大量发生时便难以清除,只有把鱼和水草移出,小心清洗消毒。整个水族箱进行全面消毒,用刀片铲除玻璃面上的萌芽体,再以百万分之五(5ppm)的高锰酸钾杀灭,也可在水族箱中放养珍珠马甲鱼或接吻鱼捕食五爪虫。 十、非生物引起的疾病 1.头部穿孔病 当鱼饵料中部分地或完全缺乏[wiki]钙[/wiki]、[wiki]磷[/wiki]或维生素D等营养素,或由于鱼受鞭毛虫类感染而导致食物运行到肠内时,这些营养素被寄生虫所吸收。同时由于大量的鞭毛虫类的感染而减弱寄主肠内粘膜的吸收能力,从而导致营养缺乏症--穿孔病。 当鱼体内缺乏钙、磷和维生素D等必需营养素中的任一种时,其皮下组织就会开始成块状的分解,尤其是在头部的软骨组织。起初这些病变并不易察觉,因发病部位的表皮依然完好,直到各个病块被撕裂,白色的软骨组织被分解而成的物质开始渗漏出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分泌物会穿透周围的组织,最后流到伤口外面来。从鱼的外表可发现在头部及眼睛周围出现1—3毫米的蛀洞,看起来就像—条条小白虫由皮肤内钻出来—样。至于大—点的洞,像几毫米直径宽的塞子被顶出来一样,洞孔随时间而扩大。 治疗时除药物控制外,还要注意在食物中有规律地添加足够量的钙、磷和维生素D,穿孔即可愈合。同时在水中添加碳酸钙和硫化[wiki]镁[/wiki],可以加速康复的过程及预防患穿孔病。 2.紧迫症 当水体的水温、pH值、[wiki]硬度[/wiki]等的变化太大时,鱼便会缩成一团,若处理不当,常会因其他病原之混合感染而导致此病。 处理方法应着重于预防,注意水质和水温的变化不要太大。新水加入时注意与旧水慢慢混合,让鱼逐渐适应新水。当鱼病发生时,注意维持水质稳定。若水质不良,要以适宜的水大量更换,必要时使用药物控制病原体感染。 3.碱性病 当水质呈现极端的碱性时,鱼很容易患此病。病征为鱼鳍出现松软无力,唯一的防治方法为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洁净和pH值适宜。 4.烫尾病 当养鱼的水过老,绿苔过多时,金鱼常患此病。 其病因主要是,在充足的阳光照射下,饥饿的鱼没有饵料可摄食,被迫摄取绿苔之类的食物。一部分绿苔被鱼摄取而消化,另一部分绿苔碎片到了鱼的鳃器,随着血液循环而输送至鱼的尾鳍之微血管中;在阳光照射下,这些绿苔碎片增生许多细胞,便在尾鳍中形成1个大泡。严重时,使尾鳍血管破裂,或断去部分尾尖;轻者在尾鳍叶上生长许多泡点,鱼的头部朝下,尾鳍朝天,浮在水面。一旦发现这种病鱼,应立即将其移入清水中,次日便可恢复正常。 平时注意养鱼的水不能很长时间不换,尤其是夏季气温很高,绿苔生长很快,要勤换水。投喂饵料的时间应适当提早,上午九时以前喂完,数量要适宜,使鱼不吃其他食物。 5.皮肤充血病 通常由于光照不足、水质不良及观赏鱼受过多次的新水刺激而引起,在梅雨季节和气温多变季节尤为明显。病鱼体表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暗红色斑块,布满身体两侧,而且精神异常呆滞,食欲明显减退,轻者影响观赏,重者导致死亡。热带鱼中的金头神仙鱼、红眼神仙鱼尤为明显。 防治方法:将0.2克呋喃西林粉加百万分之二百五十(250ppm)食盐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20分钟,或用这一浓度配方,泼洒在水族箱中,经数次用药可见皮肤血斑褪去,恢复其原有色彩;或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10小时;或用食盐泼洒。同时延长鱼缸中日光与灯光的照射时间。 6.烂鳍病 当水质不良,长期处于混浊状态,受新水刺激过多,pH值不适宜,以及鱼体吃不饱而相.互厮咬导致细菌感染,致使鱼鳍腐烂。 防治方法:可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清洗消毒;或用100千克水加入3~5片痢特灵,进行浸洗消毒;或在100千克水中加入5—8片土霉素进行浸洗;或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消毒10小时;或用庆大霉素溶液浸洗。此外,必须注意调整水质的酸碱度。 7.萎瘪病 在放养过密、饵料不足时,鱼体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使鱼体干瘪、消瘦,头大尾小,背部薄如刀刃,体色发黑。终致萎瘪而死亡。 注意给予足够的饵料,增加营养,鱼体很快便可恢复正常生长。 8.缺氧症 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水体中氧气含量低,使鱼因缺氧而导致大批量死亡。当晚上关掉水族箱中的充氧机,翌日凌晨鱼儿均要浮到水面呼吸,即俗称为“浮头”。如若关机时间过长,水中含氧量低于鱼类的耗氧量,鱼下颌皮肤伸展,上面布有充血的微血管。如若含氧量继续降低,鱼的呼吸更加困难,此时鱼性情暴躁,乱窜乱跳,以致奄奄一息,最后死亡。 对缺氧,应以预防为主,配备充氧机(泵),注意适时换水。否则,由于鱼体在正常代谢过程中放出的二氧化碳废气可溶于水,当水中的二氧化碳溶解量过高,会导致鱼类发病。 9.感冒症 鱼类属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鱼体与水体温度相差仅为o.1C左右。如果水温突然变化,温差超过5℃以上,鱼就有不适之感,甚至会患感冒,食欲减少,行动迟缓,游泳不正常,甚至飘浮于水面,渐渐失去活力而死亡。 预防方法为在换水时,注意新水和陈水要保持一定比例,除非发生特殊性水质恶化,才能将水全部更换。但在全部换水时,要注意控制新旧水的温差不超过5℃,便不会患病。 10.外伤 鱼体表面有一层粘膜,起着保护体表不受细菌侵袭。当鱼受外伤后,容易感染细菌或霉菌,引起二次性疾病。因此,当鱼受外伤时,应及时治疗,以免感染。 治疗时,可直接在外伤处涂抹红药水(应避免涂及眼部),或将病鱼浸泡在百万分之一至二的抗生素(如四环素、土霉素、青霉素、呋喃西林等)稀溶液里。还可在受伤处涂抹消炎药物软膏(如红霉素软膏、四环素软膏),然后浸泡在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四环素药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