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9022
- 主题
- 6
- 精华
- 19
- 娴聚币
- 12397 娴聚币
- 阅读权限
- 100
- 来自
- 石河子
- 在线时间
- 535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12-2
- 最后登录
- 2011-11-13
             
|
30#
发表于 2008-11-22 03:59
| 只看该作者
坦干伊喀湖慈鲷坦干伊克湖
坦干伊克湖――蓝六间的故乡。远在人类存在于地球之前,它已经安家落户于非洲大地了。科学家们估计坦干伊克湖(以下简称坦湖)已有900万~1200万年的历史。坦湖海拔773米,东经29°5'~31°15',南纬 3°20'~8°48'。穿越了四个国家,分别是北部的布隆迪,东部的坦桑尼亚,南部的赞比亚和西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
B. 概况
坦湖因为其南北延伸长达670公里,深1470米而著称于世。它是非洲第二大湖,世界第二深的湖(仅次于贝加尔湖)以及世界上最长的湖泊。坦干伊克湖的历史非常久远,仅有少数湖泊(如贝加尔湖)能与之相比,由于很长一段时期内与外界隔绝,影响了数以万计的当地生物种群的进化,当然也包括了拥有眩目色彩的慈鲷科鱼和诸如类似海蜗牛的软体动物等各种生物。湖中孕育了约214种鱼类,有176种为坦湖所特有,坦湖特有的这些鱼分别属于30种慈鲷属和8种非慈鲷属鱼。
除了东岸,围绕着坦湖的绝大多数是贫瘠的湖岸和巨大的山。尤其是坦湖的西岸,大裂谷陡峭的悬崖从海岸拔地而起2000米,坦干伊克湖底包含了三个主要的盆地:Zongwe(Mpulugu)、Kalemie和kigoma,这三个盆地起初是独立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位逐渐上涨而连在了一起。盆地由岩石包围,包含广大的沙地,南部地区甚至有特别的巨石滩、湖水经常冲击而产生大量的气泡,造就高溶氧环境。坦湖周遭的河口沿岸生长了大量的水生植物,大部分的河流只在雨季带来暂时性的水量供应,但少数几条贯穿湖泊的大河如坦尚尼亚的Malagarasi河和Ifume河、刚果的Lukuga河和Lunangwa河、浦隆地的Rusizi河、尚比亚的Lufubu河等却可以明显影响穴居慈鲷的分布,使他们被分隔成数个不同形态的族群。其中位于中西岸的Lukuga河(从西岸的中部起向西流入扎伊尔河最后汇入大西洋)是坦湖唯一可以将湖水外流的河,但只是在湖水水位较满时才会发生,而Rusizi河则为坦湖带来大量矿物质。湖中水的流失95%是通过蒸发带走的。农业、畜牧业、矿产业(锡、铜、煤等)是坦湖流域的主要产业。渔业产品,如坦湖沙丁鱼(Stolothrissa tanganikae, Herring Family)对当地的经济同样十分重要。坦湖的渔业资源直接为4万名渔夫提供了就业岗位,并为他们及家人提供了食物。2000万人通过鱼和水间接的使用了这项自然资源。
C. 自然数据
表面积(km2) 32,000
容积(km3) 18,800
最大深度(m) 1,471
平均深度(m) 572
最大宽度(km) 80
平均宽度(km) 50
总长度(km) 670
湖岸长度(m) 1900
E. 水质
E1 能见度(米)
二月到四月为坦湖的雨季,这期间坦湖水的能见度最低。六月到八月气温最低。湖水变得清澈,但偶尔藻类大量繁衍,造成能见度降低。九月到十一月是湖水能见度最高的时候(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清澈的湖水)
1975年4月-5月,39个观测点数据:14.5(4.8-19)
1975年9月-11月,44个观测点数据:12.2(5.5-16)
E2 PH 8.6~9.2 GH 9~11 KH 15
阳离子 阴离子
钠离子35% 氯离子25%
镁离子30% 硅酸根2%
钙离子10% 硫酸根13%
钾离子25% 碳酸根60%
E3 溶氧量(mol/L)
在南部235米以下和北部107米以下的水中是不含氧的
1975年10月-11月
坦湖南部(10个观测点) 323
坦湖中部(12个观测点) 245
坦湖北部(4个观测点) 189
E4 氯浓度(mg/L)
1975年10月-11月
坦湖南部 0.7
坦湖中部 4.6
坦湖北部 1.5
E5 氮浓度(mg/L)
1975年10月-11月
坦湖南部 82
坦湖中部 75
坦湖北部 50
E6 磷浓度(mg/L)
1975年10月-11月
坦湖南部 10
坦湖中部 4
坦湖北部 7
最近有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坦湖水表面的水温上升,这造成湖中至关重要的营养物大量减少,导致鱼的数量减少。科学家们分析,气候的变化是造成坦湖鱼类资源日益耗竭的主要原因,在这点上比过度捕捞的危害更大。但愿孕育着众多奇特生物的坦干伊克湖一路走好!
坦湖中繁衍进化最成功的鱼类要算慈鲷科了,包括一些坦湖特有的种类一共大约有200种。当然,我们所熟悉的蓝六间也是其中的一员。湖中也包括象淡水水母
说到坦湖就不得不严重的介绍一下六间了.
Cyphotilapia:弯罗非鱼属(六间类)
产地:坦湖(特有种)
种类:仅有一种-C.frontosa(六间)
环境:岩石堆栈的水域(常见于25公尺深处),底部为石块
身长:超过35公分
食物:鱼类(特别是Cyprichromis属的)、蜕壳的甲壳类,人工饲养可用缓降型颗粒或虾、鱼
水质:25~27(28℃以下),硬水8~22(12),pH7.5~9(8.2)
鱼缸:300公升以上,至少4尺缸以上,需有沙子及石块堆成洞穴
性别:雄鱼颜色较鲜艳额部突起,雌鱼则无突起
特征:鱼体色为蓝白底上有6~7条黑横纹
习性:多以岩洞生活为主,习惯聚集成群但母鱼常大、多于公鱼,游动缓慢少有急躁举动
繁殖:口孵繁殖型,雄鱼可能先在巢中(岩洞)先排出精子,但并不抖动他的身体,而是张开各鳍慢慢游过繁殖巢以指示母鱼移动路径,而母鱼就会以相同方式进入巢中产卵、再倒退将刚下的卵含入口中,大约5、6次后母鱼会游离巢区,但公鱼会再度引领母鱼游回产卵直到产完,共会产下约20~25颗卵,经过约5~6周后会释出幼鱼,让幼鱼在较深水域的岩洞中活动以确保幼鱼安全(另外根据Ad Konings表示,公鱼的精子似乎相当有能力让卵受精,故不管公鱼在母鱼产卵前或之后排出精子都无碍于受精的完成!而根据国外养殖者观察,公鱼在产卵后排出精子,和天然环境稍有差异)
描述:在台湾讲到六间就有一群人会发疯似的为其争辩不休,因为六间有一种最著名的地域种-萨伊蓝(Blue Zaire),其颜色表现可说是六间的极致,但因他产量少又多有类似品系,以致于有不少的蓝六间号称萨伊蓝充斥市场而造成不少纷争,但撇开这些问题不谈,六间可以说是相当具有特色的鱼种,和一般坦鱼比起来,六间的举动往往多了一份从容优雅的感觉,这可能和他的体型及栖地有关系,但在他悠闲的外表下却隐藏了不少杀机,原因是他是食鱼性的鱼种,但游泳速度不快的他却不会盲目追逐鱼只,而是等其它鱼在夜色降临、寻求岩石掩蔽而进入睡梦时,或在黎明鱼刚醒但恍惚时从藏身处发动攻击,在天然环境中主要是以Cyprichromis属(蓝剑沙)为捕食对象,白天则捕食老的、幼小的蓝剑沙。
六间因为成熟缓慢(2年以上)且属大型慈鲷,所以早期在一般家庭饲养环境中较少有繁殖的个体出现,在野外环境中半成鱼常会在较上层的水域聚集成群(可能多至1000只),成体时则由多只母鱼及1、2只较小的公鱼形成群体,公鱼额头突出的肉瘤较明显,在性别辨识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他的繁殖在坦鱼中算是较奇怪的,成熟的公鱼并不会特别挖坑或护卫领域,而是在配对后仍待在群体中,仅看得出成对并稍有驱赶其它公鱼的举动而已,要繁殖产卵时则会找岩洞进行,若在水槽中,往往因为空间、性别比例的问题而增加六间的个体冲突性,这可能也是六间饲养者较大的问题:强弱分明而使个体成长差别越来越大,甚至造成损失,所以大一些的水槽(起码要4尺,最好5尺以上)是必要的。
漫波蓝六间(blue mpimbwe)在各地域型当中,摄食性与活动性是最强烈的,体色亦是非常蓝.黑白条纹明显,头部与背鳍有这亮蓝的表现,随着体型成长头部的蓝色会慢慢盖过第一条黑色斑纹。尚比亚蓝六间(blue zambia)在某些地方与漫波蓝六间(blue mpimbwe)是很相似的,尤其是斑纹.黑白线条明显,也有着蓝带紫的脸颊,会盖过黑色鳃盖,头部较黑一点,蓝色也没有漫波蓝六间(blue mpimbwe)那么的蓝,尤其是头部,身体颜色比较淡蓝一些。皇冠六间(six stripe)又被称为浦隆地(Burundi)除了黑白间明显外,脸颊与鳍都带点蓝色头顶带点褐色,谈到此鱼牠又与卡法拉六间(Kavala)很相近,此鱼栖息湖面较浅的地方,与浦隆地(Burundi)为一不同的地方在于背上带点黄色的背鳍,讲到黄鳍,就不能少了奇果马(Kigoma),虽然国内已能繁殖多种地域型的六间,但由于亲源相近,过度的繁殖而产生基因弱化的现象,尤其以皇冠六间来说,早期皇冠六间背鳍是淡蓝色,而现在坊间的皇冠六间出现黄鳍的现象,在各地域型当中背鳍黄色只有卡法拉六间(Kavala)与奇果马(Kigoma),那么皇冠六间是否与国内自行繁殖的奇果马七间有关连,而国内繁殖漫波也已经成熟,只不过基因弱化实在太快,大多没有上述应该有的特征,所以有时要分辨也是有一定的困难性。
|
|